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门可罗雀,40岁的老照相馆在等谁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12版:南京观察·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王丽华

在南京城东,地铁1号线迈皋桥站,每天吞吐10万人次。而在地铁口西南方向不过几百米的距离,一家东井村50号门口的老式照相馆,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50多岁的老板娘张爱平也不急,在店里一坐就是一天。

发白的广告牌、斑驳的背景布、掉色的老照片、磨光了漆的相片裁刀,这样的老式照相馆在全南京已经难得一见,她和丈夫李文强还在一年又一年地开下去,还要“开到不想干、干不动”。

那么,是谁会来呢?

一位与他们年龄相仿的男顾客会来。

每年春节前,他会带着妻子、儿子在寒风中走进这家小店。穿着整洁的衣服,夫妻端坐、化了点妆,儿子贴在他们身后,一家人带着微笑。以最简单的纯色为背景,李文强为他们拍一张新的全家福。

这一惯例已经有30年。从儿子呱呱坠地起,男人每年都会带着妻儿在春节前拍下一张全家福,拍到儿子蹒跚学步,拍到儿子成家立业,拍到自己黑发生出白发。

临走前,还郑重地跟老板说:“只要你的店不关,我还要抱着我孙子来,一直拍下去。”

还有刚从国外回来的游子,有早已搬去别处的老邻居。他们都是迈皋桥人,根扎在这里,这家照相馆就像记忆的开关,所以即便开枝散叶去了别处,也还要回来拍张照。

还有一些手捏旧照、面容哀伤的中年人。他们请李文强把父母小小的照片放大,照片洗完,相纸上老人的笑容越发清晰,他们的哀伤却更甚。每一次,夫妻俩都在心里轻轻叹息:又一位老人离开了。

他们都是李文强的老顾客。李文强是“照二代”,父亲早在1955年就开了照相馆,他从17岁开始做学徒。上世纪80年代在玄武湖、火车站旁设点拍照,为无数初到南京的人拍下第一张照片。1985年风光照相馆开业。“鼓楼以北的照相馆,除了小市,就只有我们家了。”

彼时照相馆还是国营性质,那时迈皋桥还属于“迈皋桥乡”,周边是大片的菜地、矮房。位居乡镇中心地带,这里见证着迈皋桥变迁: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了迈皋桥的街巷。这个曾经安静的小乡镇,一跃成为江苏省社会总产值突破亿元的“明星乡镇”。

那也是照相馆最辉煌的时期。正如照相馆的名字,前面十几年的时间里,李文强跟这家照相馆一样风风光光,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有赚头的生意。小区建起来了,部队、单位的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外地人背着行囊来到这里安家,乡音不再单一;本地不少农民放下锄头,走进工厂、开起小店,脚步声变得匆忙而多样。

李文强从国营员工变成个体经营者,1995年和张爱平成了家,两人经常从早忙到晚,很多人的人生重要时刻——上学、结婚、生子,甚至老人离世前的肖像,都在这里定格。附近部队、单位的人也来拍证件照,甚至很多人的第一代身份证的照片都出自这里。照相馆成了迈皋桥一带的地标之一。

迈皋桥也在不断变化。2000年迈皋桥镇撤销,设立迈皋桥街道,这里城市化的速度随之加快。2005年这里成为南京市首条地铁线路的起点站,随后和燕路拓宽、红山路—和燕路快速通道开通,带领迈皋桥一步步融入主城,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口——从当初6万人增长到了如今的20万人,它奔跑的速度,像一个追赶未来的年轻人。

但照相馆却慢了下来。

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数码照相技术。本世纪初,照相馆的生意开始变差,拍照的人少了,洗照片的人也少了。张爱平的动作逐渐慢了下来,慢到像现在——一坐就是一天。

今年,照相馆40岁了,几乎接近人生一半的长度。李文强的40年,被浓缩进了迈皋桥老街的这间小门面里。同时被浓缩进去的,还有一代代迈皋桥人的笑与泪、聚与别。

所以,即便时代在往前奔跑,仍然不断有老朋友回过头,一遍遍认真地跟他们说:“千万别关店啊。”

这份老友般的信任让张爱平明白了一些道理。“人一辈子,挣钱不是唯一的目的。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

临走时,记者问夫妻俩,有没有留下什么老照片。张爱平摇摇头:“照相的人不爱照相,就像木匠不爱打凳子一样。”

可他们却用40年时间,为无数人打下了属于他们的“人生凳子”。

“你们做了40年的记录者,今天换我用文字来记录你们。”记者说道。

夫妻俩一起笑了。李文强说,等真的不干了的那天,要把这些故事拿出来,慢慢看。

从乡镇变成城市交通枢纽,迈皋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家照相馆像是一个时间胶囊,留住了40年里他的、他们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