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名“园区客”变“当家人”
日期:08-25
□ 本报记者 王丽华
在南京城东,栖霞尧化街道,有一片特殊的“治理飞地”——新南京人示范公寓。这里是南京经开区企业员工公寓,住着1900多名天南海北的员工。由于公寓所在属地和管理权分属不同主体,其管理体制未能有效贯通,入住员工在文化融入、生活服务与社区参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失。
转折发生在一个月前,一场关于“家”的共建实验在这里悄然开启。尧化街道与南京经开区携手,以党建为针,穿透行政壁垒,让“企业人”变“社区人”,将管理的“飞地”缝制成治理的“热土”。
天加环境的一线员工陈璐是镇江句容人,他没想到自己这名普通的租客,竟然还被邀请参与公寓的公共决策,成了个“当家人”。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能被管理者倾听,同时还能参与解决问题。“前期的调研发现,大家对于健身场所、晒场有强烈需求,昨天党支部王书记就跟我们一起商量建什么运动设施、哪里建晒场,方便大家运动、户外晒被子。”
公寓占地82.6亩,共有9栋楼、1386间房间,员工来自园区40余家企业,以35岁以下的一线技术工人为主。南京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宿舍一张床”的落脚点。公司和宿舍的两点来回,就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轨迹。
一个稳定的、富有归属感的“大后方”,对于稳定企业员工队伍、提升生产效率至关重要,这正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隐形竞争力。南京经开区是栖霞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与“压舱石”,吸引了6500家企业、10余万名员工,目前南京经开区建设运营的配套员工公寓有2处,其中新南京人示范公寓规模最大,新建的惠新公寓明年也将投入运营。
“我们也尝试举办过看电影等一些娱乐活动,把大家从宿舍里‘拉出来’,但活动结束后影响就结束了,难以建立长期有效的社区关系。”南京经开区国资集团负责人说,园区作为公寓管理方,虽然承担了基础的物业服务和安保职责,确保公寓基本运行,然而园区的核心使命在于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对于公寓内更深层次的“软性”治理需求——如文化认同、邻里关系、社会融入、精细服务等,缺乏抓手、办法不多。
“但如果没有这些,一方面存在治理真空,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动性大也就成了常事,既增加管理难度,也不利于企业和园区的长远发展。”尧化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党建引领成了跨越行政壁垒的柔性纽带。7月,尧化街道与南京经开区共同探索“联盟聚力·1+N”治理新模式,组建“寓见宁”新南京人示范公寓党支部,不仅吸纳了青田雅居社区党委成员与运行方、物业,还迅速吸纳公寓内30余名党员亮明身份、进入线上社群。
令人惊喜的是,在9位楼栋长的选聘中,半数以上党员主动报名。陈璐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下班后我时间宽裕,能为我们整栋楼的天加同事服务,只是举手之劳,而且这也是我的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难得锻炼机会。”
“大家很积极,这说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现在不仅配齐了楼长,还会选聘副楼长共同参与,通过少部分党员带动全体公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寓见宁”新南京人示范公寓党支部书记王凯说。目前已经开展了一次集体活动,并对员工需求等情况做了调研,后续还将建设党建阵地,并依托图书休闲室、健身场所等场地,开展党建活动。
“既然公寓的社会治理和服务职能通过党建平台移交给了我们,那这里就是我们辖区的第三个小区、第六个党支部了,完全纳入社区治理体系。社区拥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我们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治理。”青田雅居社区党委书记朱珠说。
通过链接各单位各部门,社区未来将公寓夜校、便民服务、文化活动送到员工身边,将专业的基层治理能力、丰富的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到这片曾经的“管理软肋”区域。
社区不仅提供服务,更搭建平台让员工成为治理主角。青田雅居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党支部动员党员加入社区“十月青年”志愿服务队,反哺社区的文创义卖、环境整治等公益服务,为社区志愿服务注入青年力量。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三方共赢的局面。”栖霞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南京经开区能‘轻装上阵’,更专注于经济发展的主责主业,社区的治理触角也能深入覆盖到公寓的日常治理中。入住员工不仅能享受与普通社区居民无差别的、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更通过楼长制、议事平台,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治理’的转变,增强了对区域的认同感和扎根意愿。”
这是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深度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上的一次积极探索,真正实现了“工作在企业、生活在公寓、奉献在社区”,为破解同类“治理飞地”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融合发展的宏大叙事,其落脚点正是具体的个体,这场实验让宏大政策关怀,化为一句亲切的“欢迎回家”,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在南京落地生根,成为这座城市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