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活力“实验区”,更“新”更年轻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10版:南京观察·聚焦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周敏 通讯员 杨娟 胡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一条让雨花居民充满期待的空中廊桥式公园终于露出神秘容颜。不光是玄武湖、中山陵或江心洲,现在走出家门,踏上红蓝道,顺着这条“线”,就能在城市中心肆意奔跑、骑行或漫步,没有红绿灯,也不会受到机动车影响。

这是我省首座“高线公园”——雨花数据线公园。它摒弃了传统圈地造园的思维,基于固有绿地改造、提升、串联、嵌入。8公里长的绿脉“上天下地”,将城市公园、秦淮新河岸线,还有诸多被道路割裂的空间缝合成连续不断的活力场域,并将数字技术融入全线,成为探索中的“智慧公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又增加创新、美丽、文明3个关键词,将创新置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的首位。

南京是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承载着探路城市转型的时代重任。位于主城南部的雨花台区,从融入主城到成为高品质主城,初步形成“东西一体、跨河拥江”空间格局。抓住入选南京城市更新实验区这一契机,该区坚持增存并重,统筹空间要素重整,推进重点片区更新,创新提速“全龄友好活力中心区”建设,为城市内涵发展探路。

“通过城市改变颜值、土地实现价值、企业做大市值、群众资产获得增值,将雨花的山水城林与产业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活力。”雨花台区委主要负责人多次在区委全会上强调。

“成片开发”到“增存协同”的理念革新

8月17日晚,“苏超”南京队主场迎战盐城队,雨花万象天地设户外观赛区,数百名球迷席地而坐,呐喊声此起彼伏。

与商场为邻,中华中学、省妇幼、城市公园等生活配套逐步兑现。今年5月成功出让的地块,为这片热土写下最新价值注脚。

过去的“两桥”,因长期与主城割裂,沦为南京南部洼地。2014年,“两桥”更新改造启动。随着拆迁完成、路网拉开、资源导入,这21.4平方公里“脱胎换骨”。

从“塌陷区”跃升“新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背后更是政府用长期思维统领开发节奏,吸引华润等企业以产业导入为军令状参与共建。目前,区域总部、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院士研发中心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陆续引入。进入收获期的“两桥”,成为雨花建设“数字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进入存量时代,空间资源紧张的现实压力普遍存在,在“新滨江”片区拥有较多待开发用地的雨花,同样将存量更新提升至战略高度。雨花台区政府分管城建负责同志解释,“一为民生改善,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二为产业蓄能,给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储备空间,以存量换增量。”

存量改造的重点由“两桥”转向全域,涉及的类型更广,改造的空间更大。该区创新探索点线面结合路径,“一案一策”推行居住与公共空间陪伴式更新、产业空间渐进式更新,14个项目纳入南京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

其中,长虹路片区作为城中村综合改造类项目,由市城建集团和雨建发联合成立合资公司主体实施。原地安置房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文体活动中心、公共绿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均是其攻坚方向。

在“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理念的引领下,雨花台区住建局牵头建立“体检—诊断—更新”工作机制,通过整合专家评估、居民问卷、大数据分析,形成100多项量化指标体系。针对长虹路片区、梅山老生活区等重点更新单元,已精准识别出多项“城市病”,后续将针对性开展整治更新。

该区还存在相当规模的老旧楼宇、低效园区和闲置用地,它们是当前的痛点,也是未来的资源。由舒曼钢琴厂变身的都市工业园9号工坊,当年实现产值3亿元。沉睡近20年的瑞尔大厦也于去年重启,改造后的区公卫中心将在明年投用。

“政府蓝图”到“百姓呼声”的价值回归

当清晨菜场的吆喝声与羽毛球馆的扣杀声交织在一起,尤家凹社区中心总设计师马进知道,这个项目成了。

尤家凹1号,前身为南京压缩机厂。自1956年起,一批批印着“顺风”商标的船用压缩机从这里发出。随着企业搬迁,这片工业遗产陷入沉寂。2019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为居住级社区中心——这类未曾涉足的旧改类型,意味着设计与施工难度大幅增加。

初到现场,马进心里一沉:整体形态杂乱,很多私搭大棚,砖墙被红涂料覆盖,抗震不达标。团队在尊重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可逆的二次创作:保留彩钢板屋顶,覆毛毡加固,点缀飞鸟小品;用砂轮磨去砖墙上的红涂料,嵌入箍筋,砖缝涂抹有机硅;借鉴厂房排架结构,以白色光影走廊串联建筑群……年轻人迫不及待要来打卡。

作为全市首个“归还居民”的工业遗产更新项目,这里要成为承载记忆、充满烟火气的公共空间。已运营的菜场、超市、羽毛球馆,即将开业的养老中心、肯德基,以及年轻业主期待的鲜花、咖啡、烘焙店——从旧时光走出的“幸福三圈”正款款展开。

在有限土地资源下,城市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就需要每一个城市单元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正外部效应。雨花台区住建局主要负责人说,“城市的活力由人来定义,有温度的城市更新,要与人发生更紧密的联系。”

油爆虾、土豆烧牛肉、白菜炖粉丝……中午11点,赛虹桥街道小行社区的小米行大食堂内,20多道热气腾腾的菜肴被摆上打餐台,有荤有素,色泽诱人。第一拨客人已经排到门口。

常住人口超过1.7万人的小行社区,过去仅有一处不足800平方米的办公区,属于居民的空间几近于无。2023年,随着辖区乾元浩药厂搬迁,3327平方米的办公楼适时腾空。在雨花台区的搭桥下,街道将其整体承租,打造空间共享、功能叠加、服务融合的嵌入式服务综合体。

一楼大食堂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日出餐量400份;隔壁提供0—3岁托育服务,5月龄宝宝已在这里“咿咿呀呀”。二楼由小行医院开展心理疗愈,三楼为声乐、舞蹈、朗诵等多功能活动室。向“完整社区”迈进的路上,曾与社区零交集的宝妈林双,如今每周带着两娃来上课;街道新引进的企业临时过渡后,也主动向合作伙伴安利雨花。

因地制宜补齐公共设施短板,为居民提供高品质活动空间,该区通过城市更新完成长虹路梧桐语等4处小型城市客厅。

“财政独撑”到“多方共创”的模式突破

南京玻纤院城市更新项目,是市属国企南京城市更新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次颇具意义的尝试。

“这批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存在资料不全、结构及消防一揽子问题。”该公司相关人士介绍,此次改造将优先解决园区建筑的结构及消防安全隐患,并依据城市体检结果,增配停车位、公共绿地、非机动车棚等,提升公共服务。同时通过引进新兴产业和特色商业,重新激发老厂区活力。

更显著的突破在于,不同于以往政府财政兜底或产权方直接委托的做法,该项目通过市场化竞标获得,以租赁模式对非自有资产进行投资改造与运营,依托后期运营收入实现资金平衡。“招商与设计同步推进,他们‘装’什么酒,我们就‘修’什么瓶。”

摸着石头过河的不光是企业。老厂区产权结构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千头万绪,按照现行标准有些东西难以推进,需要多方协同、创新担当。

借助南京市城市更新联席会议机制,经市、区相关部门多轮沟通研究,最终确定了“分类施策、两片三类”的实施思路,以既有建筑改造、危房消险治理等方式打通堵点。该项目已纳入江苏省第三批城市更新试点。

钱从哪里来,是城市更新绕不开的关键。区住建等相关部门共同发力,推动建立多元化投入、多渠道融资的可持续机制,向市建委、发改委申报城市更新专项补贴资金,协助公卫中心项目申报专项债,为长虹路片区改造等3个项目争取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

土地和政策同样是难啃的“硬骨头”。通过梳理低效产业用地数据库,综合运用收回再出让、变更再转产、嫁接再开发等手段,一批存量用地被盘活。此前,雨花经开区支持宝德云地块将科研用地兼容一类工业用地,以此试点推动全市出台产业用地复合利用相关文件。

今年5月,雨花城市公园、数据线公园和小行嵌入式服务中心项目,作为南京市城市更新亮点项目参与住建部现场调研,获住建部专家和领导高度认可。这3个项目正在申报江苏省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以“全龄友好活力中心区”为愿景,雨花城市更新迈向更系统、更深入阶段。该区近期重点实施8大类47个城市更新项目,以玻纤院厂区等点、宁芜铁路沿线等线、长虹路—玻纤院片区等面相结合的系统路径,推动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城市能级提升,探索有温度、可持续的“雨花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