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新华日报

从封闭到绽放,在这里找回“自我”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4版:江苏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唐 悦

8月25日,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为期4天的南京市江宁区“小江乐宁”精神康复夏令营结营,江宁“金陵水乡·钱家渡”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近30名精神障碍患友与他们的家属,在这里度过了四天三夜。这不仅是南京江宁推动“精康融合行动”的一次暖心实践,更是一场家庭与社会双向奔赴的融合之旅。

程浩多年前因精神分裂症变得孤僻封闭,拒绝交流。但在夏令营团体活动中,他主动发言、积极沟通,让74岁的老父亲程步祥欣慰不已。“去年参加了首届夏令营后,他改变很大,今年是他主动报名的。”这位老父亲非常感激。

程浩的转变并非个例。57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友彭金娣在夏令营中体验剪纸、绳结、采摘等活动后高兴地说:“我们一起学习、交流,特别开心,明年还要来!”

这样的情感修复在夏令营中不断上演。42岁的精神分裂症患友葛秀莲在夏令营日记中写道:“能有今天,离不开丈夫和儿子,他们没有抛弃我。”51岁的精神分裂症患友刘芳作为一名母亲,一次偶然的回头发现,原本嘴上抱怨跟她出来的女儿,正在身旁默默地用相机悄悄记录自己的笑脸。“这些家庭太需要喘息了。”夏令营社工尹欣蕊坦言。

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的区县,江宁区探索出了“医疗+心理+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康复新模式。

本次夏令营链接了江宁区卫健委、江宁旅游康养集团、公交集团、湖熟街道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通过农耕体验、文化研学、艺术疗愈等活动,将康复训练融入真实生活场景。江宁区心理学会秘书长汪娟娟介绍:“‘在情景中’康复,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夏令营’将精神康复植入真实生活场景,帮助患友在实践中更好地融入社会。”

国家“十五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江宁区残联副理事长陈沛然研究员认为,精神障碍的康复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制度三重预防体系支持。

四天三夜的夏令营,汇聚成一曲生命的合奏:从孤独到陪伴,从自责到互助,从隔绝到融合。南京市江宁区探索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之路,不仅为患者和家庭带去希望,也为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宁经验”。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每一次努力都在向着融合与希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