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品浓醇“文化味” 尝幸福“烟火气”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周雪

早上九点,安顺古城儒林路的石板路上,“林记甜品” 的木门准时开启。老板娄海揉面、包馅,圆润的汤圆在案板上排开——这门从曾祖父传下的手艺,已在古城扎根四代。“以前怕改造丢了老铺,现在青砖亮了、雕花修了,店铺旁连挑水点都画成了墙绘,让我们这些老居民、老商户感觉到踏实。”

这个让居民念旧的古城,有着六百年的厚重历史。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调北征南”的明军在此设普定卫屯驻,用青石筑城铺路,奠定了“石墙石院石板路”的格局;后来因地处滇黔要道,这里逐渐成为商贸重镇,六百余年风雨里,始终是安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古城里,和娄海一样寻回记忆的,还有市民梁园。“我以前是一中的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走这条街。”站在儒林路中段,梁园指着一处商铺说,“以前这儿有个炒货店,我总在这儿买一些炒好的瓜子,现在虽然业态变了,但走在石板路上,还是能想起那时候背着书包跑的样子。”她觉得,现在的古城比以前漂亮多了,“老巷子的味道没丢,文化气息也愈发浓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像三元桥的过往、炮台街的故事。还有各式各样的非遗店铺,进去逛能看到蜡染、木雕的制作过程,有时候遇到身着屯堡服饰的工作人员,就觉得特别亲切。”

漫步街巷,商户整理铺面的忙碌与游客探寻老建筑的专注交织,老巷肌理与新商业活力相融,恰是“景城融合”的生动注脚。这样的风貌,源于多年来的精心守护——2017年,古城修缮工程正式启动。修缮团队对每一栋房屋都深入调研、精心设计修缮方案,力求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历史痕迹与建筑特色,让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2023年,安顺旅游集团公司接过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运营管理的重任,围绕“一河两岸三点多组团”,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古城建设,让古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魅力。

“保护性修缮不是复原旧貌,而是让老建筑‘活’起来。按照这样的原则,我们逐步推进中华东路、滨河街、儒林路北段等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业态打造。”安顺旅游集团古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负责人谢玉介绍,从特色商铺到文化空间,多元业态让老建筑有了新活力。

老建筑里,如今已打造出多样“文化新空间”。修缮后的临街铺屋变身“一个人的安顺”书吧,木质书架上摆满地方历史书籍,周末常有读书会在此举办;绣娘坊里,一件件精美的蜡染作品,诉说着安顺非遗的传承故事。

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历史变得有温度——大明市集里,吹糖人、捏面人等传统手艺摊位前挤满游客,穿明制汉服的演员手持古风道具沿着儒林路巡游,与游人互动拍照;“古城音乐会”上,音乐人用吉他弹唱改编的民谣,老巷子里的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周边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吸引各地的游客专程前来,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等消费,让古城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也成为拉动地方文旅发展的新引擎。

如今的安顺古城,150余处历史建筑在“修旧如旧”的理念下重焕光彩:崇文桥的石缝里仍藏着往昔故事,儒林路的青石板上,老商户的吆喝声、游客的笑声与“飞跃贵州”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欢呼声交织,巷子里甜品香气漫溢其间,勾勒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鲜活图景;路边的历史标注静静讲述古城过往,智慧导览牌与沉浸式体验项目相映,让这份厚重感既有温度又具互动性,持续优化的业态让古城的故事越讲越新。

建设一流旅游城市 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