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里捕捞鲤鱼 □本报记者 姚福进 文/图
稻谷金黄,鱼儿肥跃。9月24日,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猫场村的稻渔综合养殖示范田里,村支书韦国万手持网兜,在稻田间的水沟里捞起一条条鲜活的鲤鱼。
“6月初投放的鱼苗,在稻田里养殖3个多月,最大的有1斤多重,小的也有8两左右。”韦国万介绍,随着水稻即将成熟,为方便机械收割,鸭子已提前出售,鲤鱼大部分也已捕捞上市,仅在稻谷中间的水沟中留下少量鲤鱼。
据了解,猫场村依托良好的水资源和肥沃良田,以村合作社为引领,打造了50亩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稻鸭鱼共生”示范田。该模式周期约180天,水稻为鱼、鸭提供生长环境,鱼、鸭则为稻田除草、灭虫、增肥。在稻谷即将成熟时,农户将鸭群出售,并提前排水捕鱼,部分鱼转入鱼塘暂养,确保水稻收割顺利进行。
“稻鸭鱼共生”不仅实现了“稻护鱼、鱼促稻、鸭助稻”的生态循环,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产出的绿色生态大米深受市场青睐,售价达每斤5元以上。
今年,猫场村首批投放鲤鱼苗2000斤,规格为1至2两;同时投放了3000只鸭苗。据测算,每亩可养殖60只鸭子,产值约2400元;收获250斤鲜鱼,产值约2500元;稻谷加工成精米,亩产值可达3000元以上。
秋季收割后,该村将继续推行“稻油轮作”,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种植油菜,实现“一季稻、一季油”的循环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农户收入。
下一步,该村将扩大种养规模,推广科学管理技术,带动更多群众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水稻、渔业、油菜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