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典 陈思雯
秋日的西秀区旧州古镇,青瓦木檐下,一幅幅摄影作品悄然“生长”于墙头、院落、广场,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交织相融。9月27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在此拉开帷幕,这场以“六百年大明遗韵·三千里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影像盛事,不仅是一次艺术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文化根脉:镜头下的六百年守望
屯堡,作为明代屯军制度的活态遗存,承载着六百年的历史积淀与民族融合的记忆。
本届大展聚焦屯堡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通过影像艺术、大地装置、活态展演等创新形式,全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主展“影像雕刻的屯堡时光”,围绕“家国屯堡”“烟火屯堡”“秘境屯堡”三个篇章全面展现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摄影师们深入贵州屯堡分布的各条线路,或将镜头对准屯堡城垣古道、街道民居,或捕捉屯堡人家日常生活的精彩瞬间,或专注于屯堡地戏及民俗的多角度展示,或搜寻琳琅满目的屯堡服饰、口味独特的传统美食,更有不少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下新时代屯堡人“幸福的样子”……
在大展的配套活动“屯堡文化主题交流会”上,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专职摄影师李立洪以主讲嘉宾身份分享了他二十五年的“图像人类学”之路。
“能用镜头记录并守护这些屯堡文化印记,是我的荣幸。”李立洪说,希望通过本次大展让更多人关注屯堡文化,加入到保护和宣传屯堡文化中来。
作为屯堡文化研究学者,安顺学院博物馆馆长吕燕平感慨道:“这次的展览规格很高,不仅是国家级别的专业平台,还吸引了众多外国籍摄影家参与其中,这无疑是宣传屯堡文化的绝佳契机,一方面能让屯堡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这样高规格的展示平台,也能切实增强屯堡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夯实文化自信。”
国际视野:文明对话的光影桥梁
在旧州古镇东街万寿门旁,意大利摄影师焦尔焦·洛迪的作品惊艳亮相。这位曾为周恩来总理拍摄肖像的大师,这次也带来了优秀的影像佳作。
意大利世界中国出版社社长胡兰波介绍,洛迪老师先后四次来到中国,其中在2002年,还曾专程到访贵州。多年来,洛迪老师始终以镜头为笔,记录中国发展、讲述中国故事,而这一次,他希望通过网站与媒体平台,将作品分享出去,让意大利民众真切看到中国贵州如今的崭新变化。
“光影无国界,文化共通融”。本次大展创新采用“一地两国三省+N”联动机制,以旧州为主会场,通过影像、论坛、艺术装置等多维形式,推动屯堡文化从地域性遗产跃升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文化符号。
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小兵走进旧州古镇,在一幅幅屯堡风貌照片前驻足品味,不禁感慨:“安顺的民俗民风、古老建筑的遗存和安徽有很多相似之处,借助摄影展,我们能用镜头捕捉这份独特,让屯堡文化跨越地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展陈革新:艺术与生活的完美交融
“没想到在古镇街道一路走来,民居的窗子墙壁上挂着非常吸引人的照片。”来自贵阳的游客王女士被旧州古镇南街上一幅幅屯堡元素的照片所吸引,那些摄影作品的光影与身旁的雕花窗棂相映成趣。这正是本届大展“无墙美术馆”的创新实践——打破传统展墙的束缚,将摄影作品植入古镇的街巷、民居、广场,观众在漫步中观展,在烟火气中感受艺术,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居住在旧州古镇东街的居民杨静特意换上了屯堡服饰,在摄影作品前驻足拍照,笑容格外灿烂:“真没想到,艺术就这么走进了咱们老街。来往的人看着、问着,咱们的屯堡文化就这么传开了。”
除了自然融入式的展陈方式外,本次大展还特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王华祥结合屯堡文化元素,创作了大型永久性艺术装置“屯堡高台”。王华祥介绍,该作品融合屯堡地戏、高台建筑等元素,既是对传统的当代转译,也是艺术赋能地方的实践典范。它不仅是摄影展的延伸,更将成为未来游客打卡、市民休憩的文化地标。为当地留下了一个标志性的公共艺术遗产,实现了艺术对地方的永久赋能。
光影为笔,山河为卷。主题展将持续至10月27日,大展结束后,所有艺术装置长期保留在旧州古镇,成为与古镇文化有机融合的影像文化新风景。此后,还将分别在意大利、韩国举办海外巡展,在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及北京市、上海市举办国内巡展,在镇远古镇,隆里古镇等地举办省内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