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花江峡谷大桥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桥如飞虹接两山

□赖先红

在关岭,桥,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存在,不仅有气势磅礴的北盘江大桥,宏伟俊秀的坝陵河大桥,还有见证历史的二战钢桥和风雨如磐的花江铁索桥……他们像纽带把这座城市连接起来,构成了关岭最真实的风景。今天,我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告诉大家,备受瞩目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啦!

邓彬是花江镇峡谷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地地道道在花江边上长大的布依族小伙。从他的口中我知道,从前的花江,是把家乡圈在山里的墙。峡谷深不见底,江水拍着崖壁的声音,像日复一日的叹息。他父亲年轻时去广东打工,要先坐拖拉机颠簸三个小时到县城,再挤绿皮火车晃两天两夜,“世界”对他们来说,只是出去过的人描述的“高楼比咱家后山还高”。村里的花椒晒得再香,火龙果长得再饱满,也只能等着走村串户的贩子来收,价格被压得低,稍有磕碰就卖不出去——江水挡着,再好的东西也走不出大山,更别说遇见“世界”。

后来“要建桥”的消息传到村里,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塘。有人摇头说“这么深的峡谷,桥桩都扎不进”,有人叹“怕是要等咱们头发白了才能见着”。2022年1月,第一批工程车裹着尘土开上山,当戴安全帽的工人在崖壁上搭起如蛛网般的脚手架,当第一根钢索从这边桥塔缓缓牵向对岸,像给峡谷系上银线时,所有人都安静了!那沉默里,藏着按捺不住的震惊,更藏着不敢言说的期待。邓彬常和父亲去山头上看大桥生长:桥塔一天天往上拔,从起初比树梢高些,到后来刺破云层,活像两座从山里长出来的擎天柱;钢索一根根拉紧,在阳光下泛着碎银似的光,把两座桥塔紧紧锁在一起;工人师傅们在高空作业平台上忙碌,身影在峡谷间小得像星子,却带着撼动山河的力量。?

去年冬天,大桥终于合龙。那天村里大半人都去了现场,有人抱着刚会走路的孩子,有人提着竹篮里的橘子,想让工人师傅尝尝家乡的甜。当最后一段钢箱梁如拼图般精准对接,峡谷间爆发出欢呼声,有人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抬手抹泪的动作里满是激动。邓彬牵着父亲站在人群中,望着那道完整的钢铁弧线横跨峡谷,像给大地系上了腰带,老人激动地说:“这辈子,能亲眼看着这么大的桥建起来,值了!”

每次去花江镇,车子刚绕过峡谷村村口那道被晨雾轻笼的山梁,我的目光便会被峡谷间那道钢铁长虹牢牢牵住。有时我会特意把车停在科力寨大桥的观景台,想像通车后这里的模样:货车载着家乡的山货,从大桥驶上高速,再通过中欧班列发往欧洲;峡谷景区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听向导讲花江的传说,学做苗族刺绣;村里的孩子们,通过大桥去城里的国际学校交流,邀请外国小朋友来家里体验农耕,让“世界”不再是课本里的词语,而是能握在手里的友谊。

如今大桥就要通车了,“链接世界”的痕迹,在村里悄悄冒了尖。四家村民把自家闲置的房屋改建成了布依族苗族风情的民宿,村口的“大桥便利店”旁,新开了一家“跨境电商服务站”,老板娘是在外打工回来的小林,她教乡亲们用手机拍照上传山货,“现在不用等贩子了,上海、深圳的客户能直接下单,昨天还有个马来西亚的订单,要十斤咱们的板贵花椒。” 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英文订单,眼里亮着光,“以后咱们的花椒油,说不定能卖到国外超市去。”上周我和朋友又去了科力寨,刚进村口就遇见一群背着相机的游客,其中有两个金发碧眼的姑娘,正对着峡谷和大桥拍照。她们说从网上看到“中国最美峡谷大桥”的推荐,特意从香港过来,“这里太震撼了,大桥像从山与江之间长出来的,我们要把照片发到社交平台,让更多人知道这里。”说话间,村里的布依族姑娘阿妹走过来,用流利的英语跟她们打招呼,还邀请她们去家里喝茶——阿妹去年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外语培训班,“大桥通了,来的外国人会越来越多,我想让他们知道,咱们山里不仅有好风景,还有好文化。”

夕阳西下时,大桥的钢索映着晚霞,像一串发光的项链。风里似乎传来远方的汽笛声,不是山里熟悉的卡车声,而是集装箱货车的鸣响,是飞机掠过的声音,是不同语言的问候声。这就是花江峡谷大桥,它不只是一座跨江的桥,更是一座让家乡走向世界、让世界看见家乡的桥。邓彬说,等通车那天,他要开车带着父亲从桥上经过,让他亲自感受:几代人盼的桥,不仅通了,还把咱们的家乡,跟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