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国栋
初秋时节,西秀区各类特色农产品陆续迎来丰收,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去年仅靠种菜就赚了50多万元!”大西桥镇狗场屯村种植户程杰的话语里满是喜悦。2006年,狗场屯村凭借土地集中、土壤肥沃的优势试种大葱、山药,经济效益显著。在外经商的程杰看到家乡蔬菜种植前景广阔,果断返乡将自家4亩地改种山药。此后几年,越来越多农户也加入蔬菜种植行列,西秀区蔬菜种植也从零散分布逐步迈向规模化连片发展。
规模化发展的背后,是组织模式的创新突破。2010年起,西秀区多个乡镇陆续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整合了土地和人力资源,从源头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西秀区农业农村局果蔬站负责人安志斌向记者介绍,这一模式破解了此前蔬菜产业“弱、小、散”的发展瓶颈。
与此同时,2013年,西秀区在大西桥镇建成现代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同步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农业新技术、新机械在此广泛应用。
走进园区,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将水肥精准输送至每一株作物根部。“以前没有专业技术,全靠自己摸索。园区建成后,技术培训和指导到村到田,学到了不少前沿种植方法。”种植户张兆方的感受尤为真切。
产销两旺更让产业发展底气十足。在轿子山镇种植大户王贤敏的35亩蔬菜基地里,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刚采摘的黄瓜经简单分包后便快速发往本地农贸市场与商超,保障市场新鲜供应。“除了供应本地,蔬菜还销往广州、上海等地,每天要雇佣25到30名工人,一年仅工资支出就超过40万元。”王贤敏说。
这样的顺畅销售,源于西秀区构建的多元化销售网络:一方面推动企业、合作社与省内外批发市场建立长期供销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电商平台开辟线上渠道,让“西秀蔬菜”触达更广阔市场。
如今,凭借绿色、优质、安全的核心优势,“西秀蔬菜”的消费者认可度持续提升,销售市场不断扩容。从零散种植到产业集群,从技术空白到科技赋能,西秀区蔬菜产业不仅成长为当地支柱产业,更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菜”,持续带动百姓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