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文洁 伍水清 李伟 桂传念 文/图
阡陌纵横,田畴似锦,秋风过处,11.7万亩稻浪翻腾,跳跃出丰收的音符。
这是平坝的最美秋景。这里,明代屯军垦荒的农耕印记与现代农机的轰鸣交织,600多年前保障戍边将士的“军粮仓”,如今已蝶变为拥有国家地理标志的“平坝大米”产地,更铺就出三产融合的“致富路”。这座深藏于平坝山里江南的“黔中粮仓”,正以“每寸土地产金、每粒粮食生辉”的魄力,筑牢“金色”粮仓,勾勒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明代屯垦筑牢“黔中粮仓”基因
平坝,自古便有“黔中粮仓”的美誉,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水稻种植历史,如同血脉一般深植于这片土地。
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平坝境内溪流纵横、河网密布,历经千万年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加之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为水稻等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据明代郭子璋《黔记》记载:“负崇岗,临沃壤,地当要冲,城压平原,山拥村墟,水环郊垌,四野田畴弥望”。
这是较早记载平坝盛产粮食的史料,也证明平坝早在600多年前就有了“稻花香”。
“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秋收时节,走进平坝区天龙屯堡古镇,传唱百年的民谣仍在耳畔回响。“屯堡”二字,既藏着“囤积粮草”的功能,也蕴含“军事堡垒”的属性。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沐英率大军南征,平定云南后,为巩固西南边疆,数十万大军就地屯垦。《明实录》记载:“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
数百年过去,屯堡老屋静静矗立,屋前的水稻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金黄,古老的耕作智慧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为“黔中粮仓”丰收盛产筑牢坚实的文化基因。
“平坝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农耕文化繁荣,为如今平坝大米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平坝区副区长王秀勇介绍,借助平坝自然禀赋及种粮的优良传统,从2004年始,平坝区政府将平坝大米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并制定平坝大米发展规划与发展意见、大米发展风险保障基金等多项措施,将全区优质大米产业生产逐步向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与品牌化方向发展。
从“种好粮”到“树品牌”产业化之路
万粮尽归仓,“丰”景美如画,进入9月下旬,平坝全面进入秋收时间。
在平坝区羊昌乡、白云镇、夏云镇等水稻核心产区,记者看到大型水稻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腹中”,收割、脱粒,实现颗粒归仓。
(下转6版)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