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伍水清 詹艳 文/图
秋染黔中,果香满园。
在西秀区双堡镇各大金刺梨种植基地,金黄的果实缀满枝头,工人们穿梭其间,开始采摘今年的第一批鲜果。“今年又是一年丰收年!”双堡镇国良金刺梨种植基地负责人余登芬脸上洋溢着喜悦。
刺梨为贵州独有,金刺梨,却为安顺独有。它是真正的“维C之王”,在每 100克刺梨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超过1000毫克,远远高于其它果蔬。
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生长山野无人问津的“野果子”到如今走向国际大市场的“金果果”,多年来,安顺市通过绿色发展、科技驱动、延链补链走出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7.35万亩,培育金刺梨加工企业6家,从种植、生产、研发到销售的金刺梨产业链逐步形成,全产业链年产值近5亿元。
绿色发展 筑牢根基
安顺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全市9267平方公里土地,喀斯特面积占了71.52%,山多地少。
“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对于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安顺而言,土层薄、生态脆弱,种树可不容易,过去“年年栽树不见绿”的事儿屡见不鲜,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现象十分普遍。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石山变绿,希望在树。在缺少水土的山上,能种的植物本就不多,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
2003年,安顺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对在山野间发现的野生无籽刺梨通过多次科技攻关,培养成光枝无籽的“金刺梨”。经过多次科学论证,2011年,安顺确定将其作为地方特有品种推广。
“金刺梨不仅维C营养丰富,对水土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安顺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安顺市金刺梨产业协会副会长钟漫介绍,金刺梨树具有其独有的适应性强、较耐寒、稍耐阴、根系发达、树冠繁茂等特征,不仅能绿化荒山,还能涵养水土,对治理石漠化、保护生态具有先天的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安顺进一步扩大金刺梨种植规模。2012年,我市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安顺金刺梨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安顺市金刺梨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和《安顺市金刺梨规模化产业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把发展金刺梨产业作为重要农业特色支柱产业来抓,在全市各县区大规模推广金刺梨种植。
放眼美丽黔中,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因为一颗小小的刺梨果,昔日裸露的岩石披上了绿色新装,荒凉的土地上绿意盎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市委、市政府明确将金刺梨产业列为安顺市三大农林特色产业的第二位,以此推进石漠化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安顺市林业局副局长王胜富介绍,在多年的石漠化生态治理中,安顺以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形式立体治理,建成一大批“金刺梨”产业基地,不断夯实产业规模化根基。
科技驱动 产业升级
金秋时节,普定县青山湿地公园山清水秀,汽车沿着山间道路穿过一片绿色山林,一片开阔的金刺梨果林出现在眼前,每一株刺梨树上都挂满了刺梨果,这里是贵州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的金刺梨标准种植示范基地。
(下转2版)
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