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成果更牢固 让乡村振兴更有力
日期:09-16
□本报记者 郝媛 姚福进
“老百姓的日子变好了,我相信未来会更好!”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整洁有序的街道路面;错落有致的新楼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9月13日,车行至紫云自治县大营镇境内,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刚向记者介绍起镇上这几年的发展,言语中满是自豪。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五年间,大营镇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基础、谋发展、惠民生,脱贫成果更加巩固,乡村振兴跨上新台阶。
守底线,脱贫成效可持续
“妻子身体怎么样?近期有没有困难?”在联八村,党支部书记王超带着记者来到村民狄志文家进行日常走访。
“多亏了防返贫帮扶,帮我们渡过难关。”2024年底妻子确诊尿毒症,医药费让全家犯愁。关键时刻,村干部上门走访核查后,立即对接帮扶,落实政策,为狄志文全家办理低保,安排其任护林员,鼓励养牛4头,协助申请2万元产业奖补,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大营镇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主动发现机制,定期全面排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及时将存在风险农户纳入监测帮扶。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受理产业奖补申请1816户,发放资金1600余万元;为外出务工人员落实交通补贴,受益3604人,发放180万元。
“我们动态掌握群众‘两不愁 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推动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大营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伍可说。
目前,全镇脱贫人口2547户11162人(含监测户),其中监测对象178户694人,均已落实帮扶。
强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
“这些先进设备让工作轻松多了!”在大营村现代化养鸡大棚,脱贫户周兴江和妻子正熟练地将传送带上的鸡蛋装入蛋槽。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