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斌
现如今,随着网络传播力逐渐显现,有句话渐渐广为人知:“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作为土生土长的安顺人,听到这样的话语,倍感自豪之余,迫切想讲讲屯堡,让更多读者和到安游客知晓:千里屯堡起黔中,是大明长风里最为动人的历史剪影之一。
悠悠六百载,屯堡是穿透历史的瑰丽奇景。空间上看,既有云贵万重山的厚重,又有江南千条水的飘逸;时间上看,既是六百年前大明王朝开疆拓土的漫漫征程,又是几百年来戌边屯民耕读守望的文化史诗;内涵上看,既能收获“读万卷书”的别样精彩,又能品味“行万里路”的沿途风物。江淮古韵、大明遗风,堪称无比曼妙的“诗”和“远方”。
言归正传,历史上的屯堡,起到过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融合、促进贵州开发的巨大作用。遥忆当年,明朝建立后,秉持“北守南进”战略,朱元璋、朱棣父子相继干了两件大事:在北边修筑长城,在南边广设屯堡,万里长城与千里屯堡,各自在稳边、固边、防边、治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深远的历史作用。
在贵州,屯堡以安顺一带最为典型。时至今日,走进安顺,沿黔滇公路一路向西,在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镇宁自治县一带,分布着300多个古村落,居住着数十万屯堡人。这些因屯军迁居贵州的江淮后裔,生生不息承袭着明代江南的生活形态、传统习俗,与当地少数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屯堡文化这一独特而璀璨的地域文化现象。
根据史料记载:贵州的屯堡,起于明初“调北征南”平定云南和“移民就宽乡”的“填南”举措。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率江南将士三十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之后为巩固边陲,选择以安顺为中心驻扎军队,将士就地屯田驻军,置官设卫,推行屯田制度,使屯军及家属立寨安居。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调北填南”举措推布开来,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就地聚族而居,构成了独特的汉族群体——屯堡。
征南结束后,除沐英率10余万军士留驻云南,其余20万征南军士留驻贵州。贵阳以西新建的卫所,即所谓“上六卫”,有普定卫(今西秀区)、平坝卫(今平坝区)、安庄卫(今镇宁自治县)三个卫在今安顺境内。据咸丰《安顺府志》、民国《镇宁县志》载,明平坝卫44屯堡,普定卫87屯堡,安庄卫98屯堡,三卫合计229屯堡。宣德年贵州按察使应履平奏报贵州屯堡700有余,安顺占了全省屯堡的35.5%。
站在今天的视角,去探寻历史中的屯堡、屯堡中的历史,不可避免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历史,为什么选择安顺?为什么安顺的屯堡,最是原汁原味?品读屯堡文化,屯堡的貌相形态以历史文化遗存形式留存,尤以黔中安顺保存最为完整。历经六百余载,山川形胜犹在,气象风貌依然!
安顺素有“滇之喉,黔之腹,蜀粤之唇齿”之称,拥有“滇黔锁钥”“黔腹滇喉”的地位,倘若经营得当,可“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历经明清两代,当时的云贵总督“半年驻曲靖、半年驻安顺”。所设的云贵总督府,以及云贵分治后的贵州提督府,治所位于安顺大府公园一带。考虑到军事位置重要、耕作条件优越,安顺一带在贵州各地脱颖而出,成为滇黔要道的屯兵屯田重地,当时的安顺在大明王朝中央政府眼中,是不折不扣的“黔之脊背”。
明王朝“落子”安顺,完全是历史的选择。当然,这是基于地貌形胜、山川特性的选择。安顺地理条件优越,向来是贵州难得的好坝区,区位突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有利于开展农业生产及经商活动。多年经营,安顺屯堡区形成了“田坝区”“交通线”的分布格局,这在当时,对于明王朝稳固西南边疆形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田坝区”,屯堡人称之为“下方”,600年前是最先设置屯堡的所在,其自然条件“坝子宽阔、小河纵横、土地肥沃”,向来是贵州粮食主产区。“交通线”即滇黔古驿道沿线,屯堡人称之为“上方”,地理位置在“田坝区”西北,与域外联系方便,“交通线”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搭建屯堡军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通过将田坝区产品在区域内流通,把外部生活用品输入进来,互通有无!
悠悠六百载,屯堡人承袭着明代江南地区传统习俗,承继着儒家的价值理念。所驻居的安顺,向来被称为“黔腹滇喉”,这是对黔中坝子的喻称。西南面是北盘江、北面是三岔河,两条大河与群山环绕着的坝子地区,土地肥沃适宜耕作,是贵州为数不多几个万亩大坝之一。此处居住着布依族、苗族等各民族。在清代康熙年间卫所制度解体后,屯堡人由“军”转“农”,在特定地理空间内,坚持守住“农人”本份,传续着黔中汉族移民社会诸多民俗。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在贵州乃至全国数以千计屯堡消失殆尽的情况下,唯独在安顺纵横百十里的地带,完整保留并延袭下来?根据专家学者考证:安顺的屯堡以军屯为主,军士主要来自江淮,拥有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成为一种群体性文化心理意识。这种意识有个指向:对昔日辉煌和优越地位的肯定。这对于屯堡人所采取的文化坚守态度,起到了重大影响。屯堡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道德观念、礼仪风俗、信仰崇拜等,实质上形成了一套结构稳定、功能互洽的文化支系统,使之能在历史变迁中保持稳定性。
造访屯堡,直观感受到的,是固若金汤的石头堡垒。屯堡聚落选址,从始至终,暗合中国古代兵法韬略。在安顺的天龙、本寨等地,屯堡民居错落有致,建筑与建筑间互为犄角,总体显现“阵法”格局。步入巷口长街,访客站定处身方位后,周身要害总会暴露在已现斑驳的石头墙壁的孔洞之下,竟无处藏身。仔细观察,屯堡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且用料颇为考究,建筑风格取法江南水乡风貌。
屯堡聚落大多选在“内有水源、旁近溪河、背有靠山、前临坝子”的所在,特点在于具有军事攻防功能。村寨或大或小,都以石头砌成的城墙作寨墙。屯堡民居座落于城墙内,每个民居单元比较规整地分布在巷道两旁。巷道分主巷道和支巷道,一般有一条主巷道。支巷道又有若干小巷道联通各民居单元,显现一体化布局特征。每个屯堡民居单元自成一个封闭系统,均建有严实的大门、围墙,砌有具瞭望和防御功能的石头碉楼。安顺屯堡的“石态”面貌,历久而弥新!
山一程、水一程,记忆中江南的山温水暖,幻入“山里江南”的理想之地。黔山秀水间、屯堡聚落处,担当使命的入黔者,与世居本地的原住民,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进程中,共同携手创造了多元一体的璀璨文化。
时节如流、四时如常,历史车轮一往无前。六百年、一代代,黔中的物换星移,屯堡的一草一木,仍在掂量南征将士及后世子孙心目中,家国的份量!
歌一曲,致世泽绵长。起一调,敬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