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种植中药材 开出“富民方”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05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吴学思

秋风送爽,“三秋”生产进入关键期,中药材也迎来了种、收好时节。

近日,走进西秀区黄腊乡,只见药农忙着种植、采收中药材,热闹的场景与丰收的喜悦景象交织成了一幅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画卷。

在嘉惠村王官组,连片的土地上,村民们正在搬运、播种百合种子。看着一筐筐种子被种到地里,贵州安顺隆泰林业资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旭开始期待着丰收季的到来:“现在种下去,明年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采收了!”

百合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食用与药用价值。鲜花含芳香油,可作香料;根部鳞茎含丰富淀粉,亦有润肺止咳、清热、安神和利尿等药用功效。

“这里的土地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百合,我们计划种四五百亩,已经种下去近200亩。”张旭介绍,百合种植周期短,且产量和经济效益较好,亩产量在2400斤到2700斤之间,亩产值约4万元。

百合种植也释放出了就业带动力,张旭说:“整地和种、管、收都需要人工,现在每天干活的工人有20个左右。开始整地以来,已支付工资10多万元。到明年全部收完,预计能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收100多万元。”

爬上八寨村一座山头,眼前10多名村民忙着寻找树兜、采挖“金疙瘩”,他们几锄头挖下去,一块块灰黑色的大块茎便应声出土。

“这些‘金疙瘩’就是真菌类药材茯苓,上千亩地1.4万个树兜下都种得有。上个月开始挖,现在销售额有100多万元了。”安顺市德之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韦小党说,公司通过与贵州神奇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实行“订单种植”,打通了药材销售渠道。

韦小党告诉记者,茯苓以马尾松木为寄体种植,素有“白银”之称,是著名的中药材,且经济价值明显,烘干后的茯苓每斤售价在30元至40元之间。“目前来看,种植效益不错,块茎个头比较大,最重的达到了57斤,总产量估计有20多万斤,鲜货总产值能有200多万元。”

“用工量大,这段时间,每天都有10多个村民上山采挖。从开始种到现在,公司已发放务工费20多万元。”韦小党说。

八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伍小练介绍,去年10月,村里流转1400余亩集体林地给企业种植茯苓,既盘活了林地资源,也保护了生态。

除了茯苓,八寨村还引进企业利用荒山种茶,并在茶园套种木本中药材黄柏,提高林地利用率。“计划套种1300多亩黄柏,已经种了300多亩。”伍小练说,通过流转林地种植中药材等,不仅每年可带动村民务工增收200多万元,未来10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收入。

黄腊乡林业站负责人周全勇介绍,在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带动下,如今,黄腊乡已在八寨、龙青、嘉惠等村种植黄柏近2000亩,“黄柏种植周期长,我们将鼓励种植主体在林下套种其它低矮中药材,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让土地持续‘生金’。”

“今年,全乡中药材总面积已达4000多亩,品种涉及黄柏、茯苓、百合、黄精、金银花、太子参等。”该乡农服中心负责人班旭介绍,下一步,黄腊乡将用好土地资源,因地制宜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推动中药材产业向初加工延伸,提升药材产品附加值,开出富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