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没想到石缝里的东西这么受欢迎!”曾德春说,花椒不仅走进了省内外市场,还漂洋过海卖到了日本、韩国。到2017年,坝山村的花椒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
可就在日子有了盼头时,新的难题出现。“花椒树像人一样会‘老’,”曾德春叹气道,“树龄一长,枝条就弱了,以前一亩能收300多斤,后来要达到200斤的产量都难。”那两年,他天天围着花椒树转,试着施肥、修剪,可产量还是上不去。
转机出现在2017年。贵州省人社厅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深入关岭调研,与县委、县政府共同谋划花椒产业发展,决定从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入手,组织600多名椒农到有名的花椒产地——重庆江津“取经”。
曾德春也在考察的队伍中。“看到他们剪枝采摘的方式,我简直不敢相信!”他回忆,他们不是一颗一颗地摘,而是把整枝结果的花椒条一起剪下,“我当时就想,枝条都剪了明年还怎么结果?”尽管心存疑虑,但曾德春还是决定试一试。
令人惊喜的是,第二年花椒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提高。“枝条剪对了,新芽发得更多、更壮!”他笑着说,“矮化之后采摘更方便,产量也从原来亩产200多斤提高到600多斤!”如今,曾德春成了坝山村有名的“土专家”。
技术活了,政策也跟着“发力”。“当时县里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种植,每亩种75株花椒,就补贴200元,还派技术员指导。”胡勇回忆道。如今,全村296户家家种花椒,总面积4000余亩,其中50多户已能在家里完成花椒的初步加工。
技术掌握了,补贴有了,曾德春不仅将自家花椒种植面积扩大至50亩,还租了30多亩其他农户的地。如今,曾德春的花椒不仅不愁卖,还成了“香饽饽”——80亩的花椒今年他卖了20多万元,自家的花椒不够销,还得从周边农户手里收。据统计,今年坝山村花椒总产值达1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