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的石头建筑 □张韬 摄 □马丁
九岁那年,我随父亲从四川到贵州的大孃家。有次去往偏僻山乡游玩,发现当地房子与四川建得不一样,全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最令我好奇的是用石板当瓦,在屋顶上铺得整整齐齐,总担心会因过重导致坍塌。
如今我已退休,从成都来安顺避暑。那天到旧州古镇参观游玩,突然在巷子深处又看见这种用石头垒起的屋。虽然爬满苔藓和青草,墙壁业已斑驳,颇有岁月流逝之感。然而这种石板屋,成功勾起了我的回忆,以及对石屋“结构密码”的好奇心。
我向当地人打听,以前贵州为何喜欢用石头建房屋呢?原来,贵州喀斯特地貌广布,尤其在安顺、镇宁、平坝等地,层状石灰岩天然分层,可轻松剥离成厚薄均匀的石板。据民国《镇宁县志》记载:“砖瓦之产绝少,城郊产石丰富,薄者代瓦,厚者代砖,价廉耐久”。这种石材不仅易得,物理性能也优越——石板屋顶防水隔热,石墙坚固防火,使房屋兼具“冬暖夏凉、不怕火灾”的特性。
历史上的军事屯堡,也对石板屋的构建、形成与成熟,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在安顺市博物馆看到,明代实行“调北征南”后,军屯制度催生出大量屯堡村落。如鲍家屯(今安顺大西桥镇)始建于明初,是大明屯堡第一屯。当时驻军利用石材构筑防御体系,石墙、碉楼、瓮城纵横交错,形成“八阵巷”迷宫布局,使外敌“易进难出”。到了清代为避匪患,布依族村寨高荡村进一步迁居山巅,借地形与石材构建易守难攻的堡垒,石头屋成群成片,寨中碉楼、射击孔至今可见。
有鉴于此,安顺昔日石板房众多,有其独特历史营造传统,是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智慧结晶。这也造就了不少文人墨客面对石头垒屋奇景而引发的“石板诗话”。清代诗人王定柱见安顺石板房“青山本屋材,黔洞妙于屋”,赞其如“玉版光”映书案,静谧如画;驻守边疆总督吳振棫以“磨刀万片割苍云,差差铺作鱼鳞蹙”形容石板如云片层叠,更调侃“黄鸡飞来屋顶树”,尽显田园野趣,幽默中透出对先民智慧的惊叹和对石屋奇观的赞叹。
迄今安顺还有这样的轶闻与传说:安顺石板房村因石屋得名,曾是官员南来北往的驿站。历史上林则徐、潘曾莹等均曾在此“打尖”(短暂休憩),丁嘉保笔下“垣瓦皆石,望之如雪”已成为珍贵的一手记载。山羊寻泉定村址的民间传说则称,高荡村先祖伍姓放牧时,山羊引路至山间清泉,遂率族人迁居此地,并邀姻亲杨姓共筑石寨,成就“群峰托锅”的聚居奇观。
此次到安顺避暑,除游览黄果树瀑布、龙宫、高荡村等著名景区及名胜古迹,更发现了安顺石屋文化如此令人惊艳。小时候对贵州石屋造房的疑问,如今通过寻根有了答案。它不仅是地理环境的被动适应,更是主动的文化创造,见证了军屯移民的防御需求(如鲍家屯八卦阵)、布依族避乱求安的族群智慧(高荡营盘),最终凝练为“石头当瓦盖”的贵州符号。倘若您到安顺旅游或者避暑,高荡村、镇山村等石寨已成“活态博物馆”,不去看看走走等于没来过安顺。若能去好好触摸一下石寨斑驳的石墙,定能触碰到安顺六百年来人与自然共生史诗迄今依旧雄劲活泼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