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艳 郝媛
初秋时节,在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红星村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挂满了饱满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椒香。种植户韦汉光正带着家人穿梭其中,熟练地操控着大钳子采摘花椒。
“我家种植了20多亩花椒,去年行情好,收入达到了10万余元。”韦汉光一边采摘花椒一边分享着他的“致富经”。
红星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土地破碎且贫瘠,在过去,村民们只能栽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不仅产量低,人均年收入也不足800元。
上世纪90年代,原板贵乡(今属花江镇)率先开始探索与石漠化抗争的道路。1992年起,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实施“坡改梯”工程,在石山上整合出2万余亩土地。经过反复尝试,发现耐旱且根系发达的花椒,既能起到固土护坡、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又具备可观的经济价值,于是,花椒种植被确定为治荒富民的主导产业,红星村也紧跟步伐,开始试种花椒。
韦汉光便是村里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1999年他率先将家里的几亩土地改种花椒。最初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花椒的产量和品质都不尽如人意,但韦汉光没有放弃,他四处查阅资料,向农业专家请教,不断摸索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的种植方法。在他的坚持下,花椒渐渐有了起色,第三年就收获了不错的产量,也让他看到了希望,并于2014年开始扩大种植面积。
在韦汉光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花椒种植的潜力,纷纷加入其中。然而,“种植面积多了,农户们的技术和管护能力跟不上,导致花椒产量下降,产业发展陷入瓶颈。”红星村党支部书记韦元江介绍,关键时刻,村两委及时邀请专家深入村里开展技术指导,组织椒农到花江等地学习先进种植经验,引进整枝剪裁等新技术,花椒产量逐渐止跌回升。
2019年,关岭启动“花椒三年计划”,红星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花椒种植面积迅速从最初的几百亩增长到如今的2100余亩,其中2000亩进入丰产阶段。“2021年村里还修建了5公里的产业机耕道,将花椒基地串连贯通,新建11个蓄水池,解决了花椒灌溉难题,极大地方便了花椒的日常管护。”韦元江说。
随着面积的扩大,销售和深加工成了关键问题。2021年,关岭通过招商引资组建成立了龙头企业——贵州椒丰众鑫花椒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开发出保鲜椒、干花椒、花椒粉、花椒油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不仅提高了花椒的附加值,还拓宽了销售渠道,产品远销国内外。
“椒丰公司的成立为椒农们提供了稳定的收购渠道,让咱们的花椒不愁卖。”韦元江说,如今,花椒已成为红星村的“致富椒”,全村410户有300余户参与种植,2024年总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实现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