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荒山变身“花果山” 果园经济助农增收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6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户采摘芒果

□本报记者 詹艳 李超然 文/图

初秋时节,在镇宁自治县六马镇致富村,漫山遍野的芒果树舒展着枝叶,翠绿的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果园里,果农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搬运,脸上满是笑意。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瓜果飘香的土地,曾经是“石漠化严重、种啥啥不成”的穷山窝?从乱石嶙峋到“金山银山”,致富村的芒果产业之路,藏着一段攻坚克难、党群同心的奋斗故事。

“当时的致富村还隶属于打帮乡,坐落在喀斯特群山深处,石漠化面积占全村土地面积的70%以上,2012年致富村山脚下的好田好地又被纳入董箐电站库区,靠种植早熟蔬菜维生的村民也一下子没了生计,传统农作物亩产不足千斤,“靠山不能吃山”成了压在心头的巨石。”该村村委委员唐亮洪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2011年,邻村纳建村的老党员杨胜金从广西引进芒果种苗试种,经过3年的精心管护,30亩芒果迎来了丰收,他的成功也为周边村寨后续产业发展积累了初步经验。

“2015年,镇宁按照‘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多样化’发展思路,在海拔500米以下的适宜区域集中推动芒果产业发展,致富村也在那时开始了芒果种植。”唐亮洪笑着说,刚开始很多村民心里没底,都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一家种植了几亩。

最初的几年并不容易,芒果树需要精心养护。遇到难题时,村两委就和老党员们带着村民向农技专家请教,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他们的芒果树迎来首次挂果,虽然亩产量还不高,但饱满多汁的果实一运到乡集市就被抢购一空,每斤售价比玉米高出一倍。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心结彻底解开了,纷纷加入种植队伍,很多村民还自发购买优质芒果苗来种,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唐亮洪说,在政府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下,致富村的芒果种植面积快速扩展到1000余亩,曾经的荒山渐渐被绿色覆盖。

2016年,致富村随原打帮乡并入六马镇,行政区划的调整让村庄搭上了镇域产业发展的快车。也是在那时,致富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形成了芒果、四月李、蜂糖李等多种精品水果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018年,卢丹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上任后,她敏锐地意识到产业要发展,必须在技术上下功夫。“光有种规模还不够,得让我们的水果品质更好,价钱更高。”卢丹积极邀请省、市、县各级农技专家进村开展“点对点”技术培训,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指导村民科学修剪、精准疏果。

“技术好了,品质就上来了。如今我家50多亩地,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果农潘增美说,今年致富村还开通电商服务,带着村民学直播带货,让蜂糖李、芒果从“路边摊”走进“直播间”,产品供不应求。

如今,致富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425户1806人,靠着种植芒果、蜂糖李等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如今的2万余元,去年全村1800余亩芒果、6500余亩蜂糖李及2000余亩四月李的总产值达到了3000余万元,曾经的穷山窝变成了“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