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中共安顺县地下支部成立,谢速航任书记,龙文任组织委员,陈汉民任宣传委员。在配合中央红军斗争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党的组织,积极掌握抗日力量,开展武装斗争,宣传抗日主张,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全面抗战爆发后,安顺地下党组织领导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关岭“师生读书会”、平坝“朝气青年社”“安顺大学生协进会”等团体,推动成立了“安顺各界抗敌后援会”“安顺赴省学生同乡会”“安顺县教职员寒假抗日救国工作团”“安顺县‘七七’献金活动委员会”等进步团体,结成了广泛的各民族、各阶层参加的抗日统一战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期间,在地下党员、积极分子的组织带动下,许许多多的爱国文艺工作者、教师、学生走向社会,用文字、图画、语言、音乐、戏剧等艺术方式,宣传群众,激励群众,发动群众。1937年,为支援“淞沪保卫战”,“安顺救国会”募得五百大洋汇往上海,此为安顺人民支援抗战的第一笔捐款。1938年周凤逸精心组织歌咏队,演唱《长城谣》《延安颂》等系列抗日歌曲,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陈汉民组织并主演田汉编著的短剧《乡村小景》,显示遭受日寇蹂躏的农村惨状。刘英泰领导了县城“三八”妇女提灯会和“四四”儿童抗日歌咏比赛,场面新鲜、壮观、动人。后来,刘英泰又在农村组织一批进步青少年如杨诗书等,在杨武、双堡一带自编自演了话剧《落日》《人为财死》等,宣传爱国、抗日的道理。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可谓城乡与闻、妇孺皆知。一时间,街头巷尾唱起了“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城乡洋溢着浓浓的抗日氛围。1942年,安顺富商帅灿章、丁纯武等,以个人名誉,捐大洋5万;1944年,由商会主办,各界踊跃捐献28万余元。
1944年,中共南方局间接领导下的“剧宣四队”队员宋扬以汪家山苗族芦笙调《小嘛小儿郎》为基础,创作了儿歌《读书郎》。歌词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质朴的语言,传递了勤奋学习、追求理想的精神内核,蕴含着锐意进取、面向未来的家国情怀,成为了“剧宣四队”演出的保留节目,并传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