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民族手工艺品从“小众技艺”走向“大众市场”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陈婷婷

镇宁自治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孕育出种类繁多的民族手工艺品:布依族木娃、布依族服饰、布依族蜡染、布依族织锦、布依族刺绣、布依花苞、苗族服饰、苗族刺绣、苗族蜡染、纺织、石雕、木雕、根雕、竹雕、糖画技艺、草编画等。它们不仅是当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更成为带动群众就近就业的重要纽带。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凹子寨村的美的锦光蜡染厂,织布机声此起彼伏,村民马芬手指翻飞,娴熟地穿梭引线。“我在这里务工有10多年了,蜡染厂离家很近,方便照顾家里,每月大约有3000元的收入,能就近就业有稳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马芬说。

镇宁美的锦光蜡染厂创始人伍德芬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蜡染多年,不仅通过自己的奋斗走上了致富路,还通过创办蜡染厂带动身边群众就业增收。

该蜡染厂以“灵活就业+集中培训”的模式,破解农村女性就业难题。实行“家庭式作坊”和集中生产的方式,工人可居家制作或到蜡染厂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此外,蜡染厂不定期举办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近2000人次,辐射带动百余名群众就业。

据了解,目前镇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2人,涉及传统手工艺民间艺人100余人。截至2024年底,该县涉及民族手工艺的工坊有30余家,直接和间接从事手工业增收的妇女2000余名。

从乡村工坊到城市街区,镇宁民族文化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不断提升。近年来,镇宁通过企业引领,抱团发展,依托“美丽技艺”带动“美丽经济”,积极打造民族文化街区。

在位于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景宁小区的“银城趣事”文化产业街区,记者看到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里蜡染产品琳琅满目。

“工艺坊的产品在许多旅游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都能看到,通过互联网平台,订单也‘飞’向全国各地。”巧手民族蜡染刺绣工艺坊的创始人梁海兰说,工艺坊构建了一个灵活且富有成效的就业网络,通过“企业接单+集中制作+家庭生产”的模式,向妇女派单,让她们利用农闲时间、家务之余制作蜡染、刺绣部件。工艺坊每年吸纳2000多人次灵活就业,发放工资达30余万元。

在不远处的忠然木娃工艺有限公司,到处摆放着可爱的木娃,公司负责人卢朝英正在指导搬迁户们制作木娃和香包。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木娃和香包,木娃都是以批发价格销售,大的25元,小的20元,主要销往省内各个景区,还有北京、浙江、宁夏等地,此外许多旅行团会上门订购。”卢朝英介绍,公司目前吸纳6名搬迁户在工作车间长期务工,每月收入在2000至3000元,还有一些灵活就业的搬迁户。

据了解,目前,“银城趣事”文化产业街区常驻民族文化企业10余家,研发民族手工艺品、生活用品2000多种,集中将纺、染、织、画等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融合,依托蜡染、刺绣、石雕、木雕等技艺,生产民族服饰、工艺包装等产品,带动周边群众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就业。

在镇宁,民族手工艺品已从“小众技艺”走向“大众市场”,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