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文洁 郝媛
“叮!25万到账了!”在广州市南沙区,荔枝园里的晨露还没干,魏光祥握着手机,看着屏幕上的到账通知。这位从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前往广州种荔枝的农户,终于松了口气——当天要给务工工人结3万元工钱,这笔“黔农E贷”来得正是时候。
自2019年起,紫云农商银行已累计为5万余人次送去了这样的“及时雨”。从宁夏的蔬菜大棚到广东的荔枝果园,从甘肃的菜地头到云南的米线作坊,这支带着“家乡味”的金融服务队,用“长期驻点+临时支援”的模式,把银行“搬”到了务工者身边,成了千里之外最靠谱的“娘家人”。
西北菜地里的“常驻队”
“小李,我的银行卡密码忘了,明天能来棚里帮我弄下挂失不?”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的蔬菜基地里,梁波刚摘完一筐菜心,就给紫云农商银行的李川发了消息。不到10分钟,他就收到回复:“明早我直接在菜地里等你。”
李川和周东东,是紫云农商行派驻省外的“长期组”,每年3月到12月,他们就跟着菜场“迁徙”—— 宁夏的银川市、青铜峡市,甘肃的金昌、武威,哪里有紫云籍老乡种蔬菜,他们的流动服务车就开到哪。
“刚开始老乡们不信,说‘银行的人咋会来菜地里办事’。”李川记得2019年刚驻点时,他们走进菜地里,帮老乡们开账户、激活社保卡、办贷款融资,慢慢才攒下信任。现在,58家菜场的工资代发都找该银行。截至目前,累计代发工资12.81亿元,“每月15号准到账,老乡们再也不用怕老板拖欠工资了”。
谢云松,这个来自紫云自治县猴场镇的农民,十几年前到宁夏务工时还是个割菜工人,如今已成了5个蔬菜基地的老板,给紫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从2016年到现在,农商行总共给我发放了13笔贷款403万元,帮助我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谢云松说,从初期创业到如今1万多亩的蔬菜种植规模,农商行全程跟着他的产业走,提供“贴身”服务。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