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伟 文/图
“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贵州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作为黔中腹地的安顺,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沛均匀,加之地貌类型多样、微环境差异显著,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种群,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与优质化发展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生态条件。
近年来,安顺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将中药材调整为“三主三特”中的特色农业产业,全面推进中药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有效助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种植端:科学布局、绿色发展
初秋时节,平坝区羊昌乡的山林间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手持锄头,小心翼翼地刨开湿润的泥土,一个个表皮棕褐、圆润饱满的茯苓便显露出来。这些看似普通的“土疙瘩”,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元宝”。
平坝区昌右茯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文昌右介绍:“去年种植的2300多亩茯苓正陆续采收,目前已收获200多吨,全部通过货车发往湖南,每车超10吨,均价每斤3.2元,单车载货价值就达8万多元。”
与此同时,在紫云自治县坝羊镇,4000余亩太子参也迎来丰收。四联村太子参种植大户田作雨的基地里,100多名工人正在有序采挖。“总共种了230多亩,亩产1500斤左右,经济效益很不错。”四年前田作雨首次尝试种植太子参,看到可观效益后,便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在安顺,无论是羊昌乡的茯苓种植基地,还是坝羊镇的太子参种植基地,这类规模化种植区并非个例,它们是安顺市中药材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顺市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科学优化中药材种植品种布局:在平坝区天龙镇建立白及标准化生产基地,镇宁自治县募役镇建立瓜蒌标准化生产基地,紫云自治县猫营镇建立山银花套种黄精生产示范基地……同时,根据经营主体实际情况,引导发展差异化种植:一般农户选择种植周期短的太子参、茯苓、头花蓼等品种;拥有闲置荒坡林地资源的企业则选择杜仲、黄柏等长周期品种,且林下套种短周期药材。
目前,全市已建成上千亩连片种植的中药材基地10个,包括西秀区药王谷黄柏种植基地、关岭自治县普利乡黄柏种植基地、安顺经开区宋旗镇宝林科技公司黄精育苗种植基地等,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格局。
良种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芯片”,优质种苗直接关系到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为保障种苗供应,安顺市加大了中药材育种育苗基地建设力度,先后建成贵州百灵中药材(民族药材)良种繁育及规范种植基地、安顺市宝林科技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中药材育种育苗基地、关岭自治县贵州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等多个专业化育苗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市主要中药材品种的种苗繁育体系。
这些基地年培育扩繁虎耳草、吉祥草、黄精、毛慈姑等多种中药材种苗10亿株以上,为中药材种植推广基地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种苗来源,从源头上保障了中药材品质。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安顺市纯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7万亩,采收面积4.3万亩。含药食同源中药材,2024年累计种植面积稳定在54万亩左右,产量超过52万吨,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