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3000亩佛手瓜尖喜获丰收 特色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4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络直播销售佛手瓜尖

□本报记者 鲁开伟 李超然 文/图

初秋时节、风清气爽。普定县化处镇戛卧社区的田地间人头攒动,一排排佛手瓜尖长势喜人,随处可见村民们采摘新鲜嫩芽;收购站内,工作人员正在为农户称重、记账;冷链物流中心,工人们掐尖、打捆、堆放、搬运、装车……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在戛卧社区,佛手瓜种植产业历经十多年的沉淀与成长,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发展,已成为村民们的致富“尖兵”,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踏着晨露,戛卧社区村民袁光洪早早便来到自家田地里,开始采摘佛手瓜尖。一上午的功夫,他便采摘了满满的三大框。

“佛手瓜尖是佛手瓜的幼嫩卷须,色泽碧绿,口感清脆香甜,营养丰富。”袁光洪说,根系发达的佛手瓜,不仅具有对土壤适应性强、易成活、好管理等优势,经济效益也不错。

2009年,在普定工地做临时工的袁光洪在一次与工友的闲谈中得知,供应餐馆的佛手瓜尖一斤能卖10多元钱时,嗅到商机的他便萌生了专门种植佛手瓜的念头。

2010年,袁光洪利用自家田地开始尝试种植并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他在总结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当年收入了3万元。

随后,村民们纷纷加入种植队伍,逐渐掌握了佛手瓜的种植技巧,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新道路,种植规模也从几十亩增加到如今的1500亩。

60多岁的村民张春全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几年来也跟着村民种植佛手瓜。临近中午,他便驾驶着自家的三轮车载着满满的两筐佛手瓜尖来到收购站点,一上午的时间老两口收入了200多元。

“佛手瓜好种、好管,三天就可以采摘一茬,我用自家的田地种了五亩,两个老人每天轮换着采收一亩半,每天都有活干,有钱进账。”张春全告诉记者,种植佛手瓜亩产值在一万五千元左右,五亩最低都有六万元的收入。

翻开收购站点的收购记录本,满满地记着农户每天采收的数量和价格。收购商刘泽江告诉记者,他每天要收购8000至10000斤佛手瓜尖,除了用货车发往周边市场,剩下的通过冷链中心发往外地。

“像这样的收购站点戛卧社区共有8个,高峰时期每天可收购佛手瓜尖27万斤。”戛卧社区党支部书记洪韧说道。

“佛手瓜尖到了采收季节,每三天就要收一次,需要大量劳动力,每年可带动村民就业上万人次。佛手瓜尖的产量亩产约6000斤,全社区年产量可达1000万斤,按照2元每斤的价格计算,产值约2000万元。”洪韧说。

据介绍,戛卧社区还成立合作社,将分散农户聚集起来,建立冷链中心,推动佛手瓜种植产业在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走进贵州利鑫丰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的冷链物流中心,工人们正围着刚运到的佛手瓜尖进行分拣、装箱和搬运、装车等工作,新鲜的瓜尖将被送往各地市场。

“近年来,随着产业不断壮大,佛手瓜尖产量不断增加,打通储存、运输链条迫在眉睫。为此,化处镇和戛卧社区积极动员经营户投资建设冷库,解决了佛手瓜尖的冷藏问题。”洪韧说,冷链物流中心的建成,不仅为种植户破解了佛手瓜尖的储存难题,更能锁住瓜尖新鲜品相与优良品质。

目前,该社区已建成6个冷链物流中心。村民们每天将刚采摘的佛手瓜尖运至此处,经统一收购后发往全国各地。这些中心在高效运转的同时,还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充满活力。

“佛手瓜尖很容易坏,收购回来的瓜尖最主要环节就是打包,每天需要30多个人在冷链物流中心工作。”贵州利鑫丰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纯海介绍。

依托冷链物流中心的高效运转,戛卧社区的佛手瓜尖得以畅通销往全国各地,不仅让销售市场始终保持稳定,更拓展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销售主要以北京、郑州、上海等市场为主,每天出仓量在10吨左右,成为全国佛手瓜尖市场的主要供货基地。”袁纯海说。

近年来,化处镇把佛手瓜尖作为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并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补齐产业链条,通过农业科技服务等方式助农增收。

目前,随着戛卧社区佛手瓜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化处镇佛手瓜尖产业正在以戛卧社区为中心向周边村寨不断延伸,全镇佛手瓜种植已发展至约3000亩,年产值约4000万元,每亩利润在8000元至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