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伟 文/图
近年来,关岭自治县立足本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以全省唯一“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为关键契机,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已突破17万亩,年均新增种植面积5000亩,全县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9家(规上企业4家),形成完整加工链条。
“我们始终把‘六抓’工作法作为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从种源、基地、规模、推广、技术、标准,每一步都紧扣产业实际需求。”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黄发科介绍,“以抓主体培育为例,我们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贵州黔药源众鑫药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种植技术不规范、销售渠道窄的难题,还有效构建起中药材‘种植-加工-交易-康养’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布局。”
走进位于龙潭街道落叶新村的贵州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该中心由贵州黔药源众鑫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占地160余亩,年育苗能力达2000万株。
“我们按照功能分为智能玻璃大棚、播种作业棚和育苗棚,作为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的‘第一车间’,这里承担着优质种源培育和规范化种植的重要职能。”该公司负责人潘成介绍,基地依托关岭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重点培育金毛狗脊、天门冬、黄精、何首乌等道地药材品种,此外,中心还建立了3个室外育苗基地,总面积超过上百亩,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药材好,药才好”。从田间到车间,是中药材产业链的“核心枢纽”,真正让“药材”向“药品”递进升级。
走进贵州黔药源众鑫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每一种中药材在生产工人的操作下,经过洗润、切片后,在不同的生产线上被炮制成各类中药饮片。
贵州黔药源众鑫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规划占地约47.55亩,总投资1.5亿余元,建成各类加工与仓储车间10000平方米,配备洗药机、润药机、切药机、干燥机、炒药机等,能进行中药材的净选、洗药、润药、切制、蒸煮、干燥、炒制、破碎、水飞、煅制、发芽、发酵等加工,可满足中国药典和贵州炮制规范的各类中药饮片生产加工。
“我们公司厂房配有中药饮片加工设备235台(套)、检测用设备28台(套),日产能超过3吨,产品远销省内外。”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好药材还需要有好的销售渠道。每周六,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与全县各地的药农药企集聚于此交流交易,供销两旺。
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44.6亩,拥有2.1万平方米集散区、1.6万平方米交易大厅、109个商铺及300余个流动摊位的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自2023年6月开市、10月获GSP认证以来,已吸引105家药商药企入驻。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地药材交易平台,这里是关岭中药材走向全国市场的“桥头堡”。
“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的建成,既为药企搭建了大宗药材采销平台,也为药农提供了道地药材交易空间。它有效串联起药农、药商与药企,切实发挥桥梁纽带效能,不仅能推动关岭全县中药材产业向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高质量发展,更将为‘黔药出山’注入强劲动力。”云贵高原野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谢祥介绍。借助集散中心“药通网”线上平台,药企实现与全国市场有效对接、药店直接对接,年交易2000吨以上,年交易额3000万元以上。
此外,百合街道同心社区周三草药集市及“电商经纪人”直播带货,共同构成线上线下活跃的交易生态。全县长期从事中药材行业人员约2万人(核心从业者6000人),固定摊位约200家,为关岭中药材销售提供了稳定支撑。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关岭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区域中药材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医药+康养”的融合发展中,贵州黄果树森林医养基地成为亮点。作为集医疗、预防、养生、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该基地总投资9700万元,占地面积134.62亩。基地内的中医诊疗区,医师选用本地公司加工的道地药材为患者调配药方;药膳餐厅里,以天门冬、黄精等为原料的养生菜品深受欢迎;康复理疗区则运用中药熏蒸、药浴等疗法,让游客在疗养中感受中医药魅力。
今年基地新增多个中医理疗配方与药膳品类,能更好地为旅居老人提供中医养生调理,同时还与第三方旅行社合作,依老人意愿组织游览黄果树大瀑布等景区,配备专业导游、医护人员全程服务。基地将持续深耕“医、养、旅”,挖掘中医及民族医优势,完善设施、提升服务、丰富体验,吸引更多旅居客人选择、走进、爱上关岭。
从落叶新村的田间地头到黄果树下的医养基地,关岭的中药材企业以全产业链思维串联起中药材的“生老病死”,既带动了农户增收,又推动了产业升级。黄发科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产业链条,做好融合发展,强化品牌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