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典 陈思雯
作为普定县马官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台柱子”,60多岁的丁成昂最近每天都很“忙”。
“除了上班,我基本都在排练厅里排练花灯,希望能在即将到来的演出中呈现最佳状态。”丁成昂说。
“歌不离口、动不离手、手不离扇帕、身不离步法。”同事们说,丁成昂对花灯的热爱已经融入生活。
“2010年公司刚成立时,我作为马官镇马堡村村委副主任,只是帮忙寻找排练场地。一开始,我陪着他们排练花灯,看着看着就入迷了,想自己跳一跳、唱一唱,于是就跟着学起了跳花灯,通过表演,慢慢地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花灯,这成为了我坚持下去的理由。如今,我的妻子和女儿也一起参与到花灯表演中。”丁成昂告诉记者。
从最初的“旁观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者”,丁成昂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热情的迸发,更是一个文化传承模式成功的缩影。
丁成昂所在的普定县马官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至今已有15年。15年来,公司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仅致力于传承优秀文化,还借助文化产业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助力千村计划,成为文化企业中的典型。目前,公司拥有固定演职人员38人,临时演员、签约演员更是多达300余人。
谈及创建公司的初衷,该公司发起人之一、现任普定县文联副主席、马官镇文联主席蒋文武感慨万千:“马官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西路花灯的发祥地,这里村村有地戏,寨寨玩花灯。我们成立公司,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地方非遗,让这些非遗实现生产性传承,赋予其经济价值,让它们‘活’下来、‘火’起来,让传承人、学习者,特别是年轻人看到学习传统技艺的希望,让这些技艺能够生生不息。”
企业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若想让文化焕发持久活力,离不开用心经营。蒋文武与其他发起人经过深入研讨,决定整合三方力量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普定县马官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马堡农民艺术团和马官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联动合作,共同推动马官文化及文化传承人的发展。这三股力量将在市场竞争中激发活力,在人才储备上夯实基础,在统筹协调中凝聚合力,以相互配合的联动模式,为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有了组织架构支撑,如何让非遗从乡间走向舞台,从舞台迈向市场,从技艺变为资产,成为破局的关键。
为此,在普定县马官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的带领下,逐步探索出了“五个一”经营模式,拓展了服务面,延伸了文化产业链。这“五个一”即是:“一台戏”是各类演出,公司通过演出获取收入,并且做到了年年有大赛、季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等;“一盏灯”涵盖花灯表演和手工灯具制作,既彰显了非遗,又能通过产品实现文化变现;“一顶轿”是公司承办的复古婚庆业务,包含各种文化传统的婚庆形式;“一把面”是当地的农特产品马官屯堡风味挂面;“一张脸”则是将屯堡地戏的面具“脸子”制作成工艺品、伴手礼,供游客收藏购买……通过购、娱、演、食等多元创收渠道,公司的收入稳步增加。
该公司副总经理、马堡农民艺术团团长姚华介绍道:“成立公司以前,每年的演出几乎都只停留在春节期间,每次演出人均收入也就几十元钱,大家的坚守全凭热爱。自公司成立后,一年四季演出不断,各类文化活动接续开展,演员一年单靠演出收入就可以达到5万元,演员的各项权益也得到了保障。”
市场的认可让非遗有了生存的底气,而持续的创新则让传统文化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思路、用传统形式承载新内涵,再结合群众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的点餐式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蒋文武介绍,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将文化转化为产品,并根据不同的场景、地域来优化文化产品和演出内容,才能让演出有市场,让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姚华向记者一一细数着近年来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在云南曲靖表演时,我们在高台地戏中融入了曲靖的‘爨文化’元素,深受当地人喜爱;在福建表演时,巧妙地在花灯说唱中融入‘闽文化’,台下掌声不断;在安徽凤阳演出时,融入了凤阳花鼓的曲调,使观众倍感亲切……”正是有了公司化、产业化、创新化的运作机制,传统花灯艺术得以走出乡村田野、登上广阔舞台、走进都市生活。
文化传承,“人才”是核心关键。在公司人才培养方面,马官文化公司始终坚持“送出去”“请进来”和“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不仅选送年轻优秀演员前往贵阳、西安等地深造学习,学习艺术编创;还邀请业内专家亲临马官镇,开展现场指导与专题授课,为本土人才赋能;本地传承人不定期地进行非遗技艺培训,面向全镇的文化爱好者。此外,公司还积极走进校园播撒文化种子,在马官中学设立马官镇青少年花灯艺术培训中心、地戏传习所等,通过常态化教学深耕传承土壤。2014年以来,马官中学全面推广自编自创的校园花灯广播体操。
每当传统的花灯旋律响起,学生们手持扇帕,踏着古朴矫健的舞步翩跹而动,场面壮观而富有朝气。“看着这些娃娃有模有样地跳,我们就看到了花灯的希望。”蒋文武的话语中满是欣慰与期许。
15年风雨兼程,普定县马官文化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马官镇马堡农民艺术团、马官镇文联三方协同发力,凝聚文化力量,先后获得全国第七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省小戏小品示范基地、省“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示范点、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统战系统民营企业党建先进单位、安顺市文明单位、安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从田间地头到走向广阔市场的文化品牌,从少数人的坚守到成百上千人的参与,这条融合了传承与创新、文化与经济、个体与集体的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21℃城市安顺文化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