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区青山村坚持“立体生态种植、多元水果发展”
□本报记者 郝媛
枝头果实累累,山间果香四溢。西秀区轿子山镇青山村,几百亩果园迎来了挂果成熟期。
20年前,这片山坡上是茶树老化,杂草丛生;现在,这里种满了精品水果,成为当地富民兴业的“绿色银行”。
“过去,我们山坡上虽种有几百亩茶树,却因树枝老化、无人管理几乎没什么收益。村里既缺资金,又少技术,产业做不起来。”青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刚回忆道,2007年开始,青山村逐步引入种植大户承包荒坡,形成了现在的精品水果园区。
随着多年的摸索发展,如今村里已形成“立体生态种植、多元水果发展”的格局,让昔日荒坡焕发新生。
记者走进桃园土鸡农庄,工人正忙着将刚采摘的鹰嘴蜜桃打包装箱,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2011年,看准家乡发展机遇的郭长刚,毅然从昆明返回青山村,承包100多亩土地种植鹰嘴蜜桃。“咱这儿气温低,桃子挂果时间长,既比别处的果实更脆甜,又能错开上市季节,弥补市场空缺。”郭长刚介绍,目前农庄已种植了6000多棵桃树。“土壤够肥沃,种出好果子,靠的就是绿色种植。”
桃园内,新抽的枝条生机勃勃,树下成群的土鸡自在啄食,仿似是一座“会呼吸的农庄”。
“这是咱的‘循环密码’!”郭长刚笑着说,“鸡吃虫不用打农药,鸡粪堆成肥,桃树长得旺。这几年由于土壤太肥,冬天还得雇人剪枝条,不然新梢长得太密,桃子就晒不到太阳了。”
这话里藏着他的“教训”:刚种桃时急着见收益,他把桃树种得密密麻麻,结果枝条缠在一起,挂果的第一年只有零星几个。2017年,他咬着牙砍掉近半桃树,腾出的空间养起土鸡;去年又添了100多头黑猪,猪粪也成了桃树的“营养餐”。
(下转3版)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