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黎潇
清晨,天印山露营基地的游客在草甸上舒展身心,感受山间清凉;午后,新苑十九孔桥度假村戏水区欢声不断,烧烤香气四溢;日暮,天瀑城步行街烟火升腾,各地游客循攻略纷至沓来。这一个个生动场景,共同绘就了镇宁夏日的闲适画卷。
近年来,镇宁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通过深挖特色、创新业态、优化服务等举措,将清凉资源转化为火热经济,推动旅游消费市场繁荣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
从“养在深闺”到“游人如织”
镇宁年平均气温15.6℃,夏季平均气温22.3℃,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让这里成为众多游客夏季避暑的目的地。
青石垒砌的屋舍错落有致,梭罗河蜿蜒穿村而过,孩子们在浅水滩中嬉戏玩闹,旅居客们在村里散步闲聊。坐落于山谷中的高荡村,凭借其浓郁的布依族风情,从默默无闻的乡野村落蜕变为众多游客心向往的避暑胜地。
来自湖南怀化的马先生坐在古寨民宿的小院木凳上,享受着夏日里的清凉,“平时散散步,体验蜡染、尝尝本地美食,这种淳朴的乡村生活让人治愈。”
坐落于群山之间的天印山露营基地今年暑期持续“升温”。15顶帐篷和7间客房长期满员,日均接待游客400至500人次。每到周末,停车场“一位难求”,单日客流量甚至突破800人次。最高单日营业额超过3万元,整体营收同比去年同期增长三倍。
“天印山露营基地毗邻镇宁县城和黄果树,距安顺高铁站仅20多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更重要的是这里夏季凉爽,游客不仅可以避暑,还能爬山、露营、观星,体验非常丰富。”贵州天印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鑫说。
借助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推广,天印山露营基地从“小众秘境”转变为“网红打卡地”,客源覆盖重庆、广东、安徽等夏季高温地区。
同样因“清凉”出圈的还有位于江龙镇新苑村的十九孔桥度假村。该度假村于今年5月完成改造,游泳池、烧烤露营区廊等设施一经投用便人气高涨。
“暑期,周末单日接待量最高达1000余人次,日营收超2万元。”十九孔桥度假村负责人谢振忠说,凭借凉爽气候与亲水体验,度假村迅速“破圈”,客源从安顺、贵阳扩展至重庆、广州等地。
如今,镇宁正依托秀美的山水生态资源,多角度、多场景打造特色避暑产品,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避暑需求,持续激发夏日经济活力。
从“过境地”到“目的地”
在镇宁天瀑城、沿河路、老东门天桥小吃街等美食聚集地,傍晚六点刚过,络绎不绝的食客便挤满了门店。
“白天游玩黄果树、龙宫,下午五点抵达镇宁县城入住预订的酒店,晚上逛夜市吃小吃,非常方便!”刚结束黄果树之旅的四川游客杨女士说。
镇宁自治县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周丽芳介绍:“每天20多辆大巴停靠在红旗路沿线,游客大多来自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今年人流较往年明显增多,仅天瀑城步行街,部分商家傍晚起便一位难求。”
为承接这波“流量”,镇宁积极整合文旅资源,深入挖掘山水、民宿、赛事、演出等多元业态,马拉松、音乐会、篝火晚会、书画展等活动与夜市烟火交织,串联起各消费环节,让镇宁的“凉夜”充满热度。
“在天印山露营基地玩了一整天,这趟旅游很值。我们计划晚上去县城,第二天再去镇宁其他地方看看。”来自重庆的李女士与朋友在体验一日游后,决定延长行程,深入感受当地风情。
如今,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更倾向于在镇宁停留一至两日,沉浸式体验本地人文魅力。这种“住下来、慢下来”的旅游趋势,有效延伸了消费链条,推动镇宁由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
这一转变也体现出区域资源的互补与协同效应。不少被天印山露营基地吸引而来的游客,也热衷于探索周边小众景点,如万峰顶、大圣之眼等,或前往县城、高荡村体验人文风情,形成有效的资源协同和客源引流。
以夜郎洞、高荡村、龙滩村、天印山露营基地为代表的乡村避暑景点,满足了游客亲近自然、体验民族文化的需求。而县城则凭借成熟的商业配套和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提供“吃住游购娱”一站式服务,成为游客休憩与社交的中心。二者共同构成了“白天游山水、夜晚享繁华”的全天候避暑消费闭环。
在此基础上,镇宁还精心设计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县域内景区、酒店、餐饮等商户紧密协作,共同做大夏日经济“蛋糕”。这一从“点状开发”到“全域协同”的转变,有效增强了镇宁在区域避暑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据统计,今年镇宁新增酒店及民宿20余家、床位约500张,“维也纳”“汉庭”等连锁品牌也相继落户。
政企协同 服务升级
“游客来了,服务必须跟上。”周丽芳介绍,今年以来,镇宁联合安顺市饭店协会、城市服务技术学院对全县近30家酒店、民宿60名管理人员开展服务运营管理培训;联合县红十字会对涉旅企业开展急救特护员培训;升级智慧导览系统,制作全域旅游手绘地图,设置宣传展板,发放文旅出行指南等,让游客“轻松游、明白玩”。
线上方面,镇宁在各平台精心策划话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推出深度旅游攻略,打通线上引流渠道,助力城市品牌实现突围。
除了政府的旅游服务升级,市场主体也主动优化服务。今年夏天,环翠街道龙滩村多家村民闲置的民房变为特色民宿。
“我们现在有12间客房,严格按酒店标准改造,服务灵活,如客人可选择食堂用餐或免费使用厨房自备餐食。民宿运营至今已收入3万元。”龙滩村龙园民宿负责人陈远明说。
“最近村里4家民宿几乎满员,近10户村民正改造,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乡村生活,我们还结合村庄特色开展丰富活动。如举办花椒节、徒步活动等。”村支书陈世泽介绍。
龙滩村针对中老年游客居多的特点推出全流程服务,包括接站、入住、医疗联系和活动组织。村卫生室与县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定期提供基础体检和健康咨询。村里设置“银发活动中心”和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
像龙滩村这样提升旅游服务的村寨在镇宁还有很多。服务的提升,不仅优化了游客的体验,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从山间民宿到河畔营地,从县城街巷到景区周边,镇宁正以“凉”为媒,串联起生态、文化、美食等多元资源,推动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避暑经济生态圈,真正将资源优势变成了区域发展优势,镇宁夏日经济画卷正徐徐展开。
建设一流旅游城市 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