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詹艳
八月果飘香,村民采摘忙。西秀区黄腊乡嘉惠村种植户罗慧的果园迎来了丰收,一串串饱满圆润的贵妃李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果农们穿梭其中,指尖轻转便将成熟的果实收入篮中。
“这是我们在黄腊乡第一批大丰收的贵妃李!”罗慧戴着草帽蹲在果树下,仔细查看果子的成熟度,笑着告诉记者,这个品种甜度能达到18,而且果皮稍微偏厚,硬度好,耐存放,便于储存和运输,后期养果的时候也具有防裂果的特性。
谁能想到,这位熟练的果农,10年前还是个“门外汉”。婚后罗慧跟着婆婆在黔东南州施秉县的果园里一点点学技术。从辨认果树病害到精准控制水肥,从疏花疏果到判断成熟度,她都悉心学习,认真积累经验。
随着技术越来越纯熟,罗慧成了果园里的“主心骨”,更让她安心的是,施秉的贵妃李有着稳定的销售渠道。“每年果子还没熟,收购商就已经预订完了,根本不愁卖。”罗慧笑着说,那时一个念头在她心里悄悄萌芽:“这么好的品种,要是能带到娘家种植多好!”
黄腊乡是罗慧的“娘家”,这里山清水秀,土壤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贵妃李。每次回娘家探亲,看着村里大片坡地无人问津,她都觉得很可惜。2019年,罗慧带着贵妃李回到黄腊乡创业。通过土地流转,她在嘉惠村承包下300多亩坡地,亲手栽下了第一批贵妃李幼苗。
然而,创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2024年,种了5年的果树好不容易迎来挂果期,本想着能有一个好收成,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了果园。罗慧只能看着满地的落果,心疼不已。但这位不服输的妇女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带着工人第一时间清理果园,给受伤的果树喷药消毒。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精心管护,她的果树长势越来越好,今年还迎来了大丰收。
如今,看着满园丰收的景象,罗慧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今年200多亩丰产期果树结了20多万斤果子,除了在本地市场销售外,在婆婆的介绍下,还卖到了广州、浙江等地。”她算起收成满脸喜悦,“批发价6元1斤,比普通李子高不少,总产值能有100多万元。”
这几天,果园里十几个工人都在忙着采摘、分拣、装盒、打包。50岁的村民王德真手脚麻利地将果子装进印有“精品贵妃李”字样的礼盒里,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天有100多元,日子过得也舒坦。”
“像王德真这样在果园务工的村民有30多个,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每年仅发给他们的务工费都有10多万元。”罗慧说,现在她还培育了贵妃李苗木,想种植的村民都可以跟她学技术,另外还包回收销售,保障村民们有产有销。
秋风拂过果园,带来阵阵果香。从“果园媳妇”到“娘家果农”,罗慧用6年时间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也用一颗颗甜蜜的李子,在这片生养她的土地上,“种”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