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老手艺“新”传承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05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胡天文(右)指导屯银爱好者学习錾刻工艺

□本报记者 陈思雯 文/图

在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屯堡人·银饰展位前,来自四川、广州、江西等地的游客正精心挑选银制产品,打算买回家当纪念品。

它为何能成外地游客眼中的“香饽饽”?近日,记者走进安顺屯堡人银饰发展有限公司一探究竟。该公司经理胡天文在工作台前专注地为顾客制作银饰,完成掐丝、焊接、打磨等一系列工序后,便将银饰递给了顾客。

胡天文出身于屯堡银饰祖传银匠世家,也是屯堡银饰区级非遗传承人。谈及自己与屯堡银饰的渊源,他说自小家里就天天有“叮叮当当”的打银声,受此熏陶,从记事起就开始学习银饰制作。怀揣着这份热爱,2010年,胡天文退伍后决定返乡创业,全身心投入到屯堡银器、银饰的加工事业中,并于次年创办了安顺屯堡人银饰发展有限公司。

传统的屯堡银饰技艺工序繁杂且精细,涵盖錾刻、掐丝、镂空、珐琅等多种精湛工艺,每一道工序都需匠人全神贯注、纯手工完成。“任何一个步骤稍有差池,都会对整体效果产生影响,精益求精始终是我们坚守的准则。”胡天文说。

除了工艺传承,图纹传承同样意义非凡。“屯堡银饰以汉文化为核心,纹样多选取龙凤、年年有余、回字等传统七大样。”胡天文介绍道。

在坚守老工艺、老纹样的同时,胡天文深知,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屯堡银饰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手工锤制的茶杯,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特意融入锤纹的肌理感。”胡天文拿起一只手工锤纹茶杯展示道。胡天文还将珐琅工艺与屯堡银饰工艺融合,使银饰更加精致,更有新意。同时充分挖掘“银”的多种用途,将其制作成保温杯、艾灸器、茶具、酒具等,屯堡银饰制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饰品、摆件领域。

“安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为何不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呢?”基于这样的思考,胡天文从安顺的经典建筑、地戏、节日庆典等丰富元素中汲取灵感,将屯堡银饰制作工艺与刺绣、蜡染等工艺结合,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银画,深受全国各地游客的青睐。

《珐琅地戏脸谱》斩获了第二届西部民族文化博览会金奖、《屯堡人?屯银手工锤纹茶(酒)杯》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黄果树银画苗绣、蜡染系列》收录至2024贵州省外事礼品名录……多年来,胡天文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收获了70余项荣誉,公司的墙上挂满了各类奖牌。

“这些奖项既是对我的鼓励与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激励着我将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传播出去。”胡天文说。

“只有传承下去,传统手艺才会有未来。”作为新一代文化传承者,胡天文自从事银饰制作工艺以来,已培训人员达300多人,其中义务免费培训人数达60人。在他的带动下,13人成功创业,开设了加工店铺,辐射带动就业65人。他还培养出银饰工匠7人,非遗传承人4人,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让更多人借着这门手艺过上了红火日子。

为了让屯堡银饰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拓宽市场版图,胡天文多次带领团队奔赴深圳、北京、上海、青岛、广州等地,积极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国际非遗文化节及旅游产业博览会。同时,还参与各类推介会及交流会。不仅如此,他还代表多彩贵州、中国文化品牌,远赴欧美、东南亚等20个国家进行产品宣传展示。

保护、传承是根本,创新是让文化生命力持续迸发的引擎。接下来,胡天文将继续坚持创新,把银饰制作的传统手艺和现代理念结合起来,围绕安顺的特色文化,开发新的银饰产品,既保留老手艺的味道,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21℃城市安顺文化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