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2018年,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帮扶下,该村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制定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的模式发展蜂糖李种植,并通过示范带动使村民们纷纷投入到蜂糖李产业的发展中来。
多德村的蜂糖李种植面积从最初的数百亩,发展到如今的3000亩,多德村在石头山里打造的生态果林越来越大,不但有效治理了石漠化,让原先光秃秃的石头山变成了绿油油的李子林,而且让当地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在安顺,“生态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并非个例。如今,各类特色产业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多点开花,让更多自然馈赠的“生态礼物”成为百姓手中的致富法宝。
在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的1000余亩茶树在雨后更显翠绿,与2000余株古树茶相映成趣。山脚下的茶厂内,生产线轰鸣,夏秋茶经过加工销往全国乃至海外。
“凭借高山云雾的地理环境、生态有机的管理模式以及朵贝地方茶的品牌效应,我们已连续十多年获得‘欧盟有机认证’与‘国际有机认证’,每年能生产精品高端茶叶6吨,年产值达800万元。”公司总经理代琼介绍,依托这片茶山,公司每年带动务工近2万人次,还积极探索茶旅融合路径,通过采茶、制茶、品茶、研学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超2000人次前来体验。
除了蜂糖李和茶叶,安顺还培育了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在西秀区,林下种植的中药材撑起了当地村民的“致富伞”;平坝林下灰鹅养殖,让更多优质禽产品走向千家万户……安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林长制为抓手,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全市上半年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126万亩,实现林业生态产值34.53亿元,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景美业兴:清凉山水引客来 美丽颜值变美丽经济
“21℃的城市”是安顺最响亮的招牌。依托凉爽气候和自然风光,安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动能,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黄果树瀑布景区,奔腾的水流从悬崖峭壁上飞泻而下,气势磅礴,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彩虹,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站在观景台上,举起手机不停拍照,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震撼:“黄果树瀑布太壮观了,不愧是中华第一瀑,这一趟来得太值了!”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自然魅力,景区建设了生态步道,蜿蜒穿梭于密林间,观景台与周边景观巧妙融合,游客既能近距离观赏瀑布,又能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这里的环境简直太棒了,白天观黄果树瀑布,亲近大自然,晚上回到酒店还能泡温泉放松身心,真的是夏季度假的不二之选。”来自西安的游客李显芬赞叹道,安顺深入挖掘森林的“疗愈”价值——将温泉、步道、亭台等设施融入林海,让游客在呼吸清新空气的同时,能泡温泉、漫步道、听鸟鸣,在自然中放松身心。
好山水孕育好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在安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黄果树瀑布景区,龙宫景区也别具特色。幽深的溶洞中,暗河潺潺流淌,奇异的钟乳石在灯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宛如一个神秘的地下童话世界。游客们乘坐小船,穿梭在溶洞之中,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幻的探险之旅。
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安顺的民宿产业也日益兴旺。在各个景区周边,特色民宿星罗棋布。这些民宿大多富有地方特色,游客们在住宿的同时,能更好地感受安顺的风土人情。
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说道:“我特别喜欢住安顺的民宿,推开窗户就能看到青山绿水,早晨还能听到鸟儿的歌声,这种亲近自然的感觉太棒了。”
从黄果树的磅礴瀑布到民宿的恬静,安顺的“清凉经济”越做越红火。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280.84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实现旅游花费320.83亿元,同比增长11.5%。越来越多的游客冲着“21℃的城市”而来,带走的是生态特产,留下的是对绿水青山的眷恋。
如今,在安顺的山水间,“两山”理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清晨的鸟鸣、枝头的甜果、游客的笑脸,是护河人船头的涟漪、种树人脚下的泥土、农家乐飘出的炊烟。这片土地用实践证明:守护绿水青山,终会收获金山银山;当生态底色越来越亮,发展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未来的安顺,必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书写出更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