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种好“金果子” 走出好路子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01版:安顺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青山绿水间的纳建村

镇宁纳建村种植精品水果,修复生态,带动增收

□本报记者 洪文洁 伍水清 李超然 詹艳 文/图

开篇语:

安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战略定位,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生态旅游,将守护绿水青山与拓宽富民之路紧密结合。本报今起推出“黔中山水能生金”系列报道,讲述安顺各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的探索。

八月未央,早晨的北盘江支流打邦河两岸云雾弥漫。镇宁自治县六马镇纳建村,绿意漫过山野,涌入眼帘。

群山之中,蜿蜒的乡间产业路上,农用车辆交会而过,飘出淡淡芒果香。山下河岸的精品水果分拣中心,几十名当地果农把新鲜采摘的芒果卸下车,分拣,打包,再搬上快递大货车,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曾经,这片苍茫群山,山多地少,群众致富不易;如今,大山深处的精品水果产业,成了当地富民兴业的“绿色银行”。

“二三月有五星枇杷、四月有四月李、五六月有蜂糖李、七月到九月有芒果,十月到次年一月有柑橘,村里一年四季产水果,村民一年四季有钱赚,人均年收入超两万元。”掰起手指数起村里的“致富果”,纳建村党支部书记杨胜良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的日子什么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无三尺平,低效农作物在石缝中生长。

“村庄四面环山,山下的好田好地让位给董菁电站。”杨胜良说,原先在河谷间种植早熟蔬菜的大部分村民,失去了赚钱的土地后,迷茫不堪。

唐朝友是村里的老支书,回忆起村里以前的情况,他说:“失去好田好土后,村民们开始毁林开荒种玉米等,结果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出现石漠化现象。”

怎么办?纳建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全村288户农户过上富裕日子,石漠化也得到有效治理。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