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生态家园
□本报记者 詹艳
酷暑八月,各地骄阳似火,安顺却藏在一片清凉绿意中。清晨推窗可见青山如黛、白云飘曳,远山薄雾缭绕,微风携草木清香驱散燥热,街头桂树成荫、蝉鸣阵阵,贯城河边老人晨练……这座被绿意浸润的城市,正生动诠释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两山”理念织入每片叶、每缕风,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护绿守蓝: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自然底色
贯城河蜿蜒穿过安顺市区,曾经污水横流、垃圾漂浮,附近居民苦不堪言。退休教师李德贵回忆道:“以前这河边气味难闻,路过都得捂着鼻子,更别说在这儿休闲了。”如今,清澈见底的河水潺潺流淌,鱼儿在水草间穿梭嬉戏,沿岸绿树成荫,成为市民晨练、散步的热门去处,李德贵常常和朋友们来这儿下棋聊天,享受惬意时光。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勾清莉介绍,安顺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河道综合整治、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举措,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同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加强对12个国控、省控断面监测,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中心城区曾经的13个黑臭水体,如今已变身生态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贯城河的有效治理是安顺大力推进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安顺地处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区域,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在这里,制度建设与精细管护双管齐下,为生态环境筑牢坚实防线。
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实施了严格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加大了对非法砍伐、破坏林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走进西秀区国有老落坡林场,郁郁葱葱的树木遮天蔽日,山林里不时传来清脆鸟鸣。“连续10年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举行市县乡村四级干部义务植树活动,全市共设85个义务植树点,参加人员0.8万人,植树8万株,面积0.8万亩,全民义务植树氛围更加浓厚。”市林长制办公室负责人石亮介绍,严格落实林长制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安顺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2.35%,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目前全市有市、县、乡、村四级林长2016人,同时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发动更多人参与到森林资源的日常巡查和保护工作中。
如今,安顺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5%,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PM2.5浓度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1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同时,安顺还积极建成“无废学校”“无废小区”“无废工厂”等12类覆盖各领域的“无废细胞”工程143个,我市《推进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利用,助力园区减污降碳》案例入选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首批典型案例,为全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新样板。
这一系列亮眼数据背后,是安顺市全体市民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如此,安顺还注重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环保设施单位常态化向公众开放,学生、社区居民、青年志愿者等社会群体经常开展参观学习。通过这些活动,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守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绿产富民:山林结出“金果子” 生态托起致富梦
安顺良好的生态基底,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依托山林资源,安顺通过“生态+产业”模式,让石漠化山坡变“聚宝盆”,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动能。
今年7月,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多德村的蜂糖李基地迎来了采收季,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蜂糖李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我们村一共种植了3000亩蜂糖李,其中三年以上开始产果的李子树有1500多亩,每年产值都有数百万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该村党总支书记冷攀学站在蜂糖李种植基地里,看着曾经的石山变成了青山,青山又成为“金山”,心中既感慨万千,又无比高兴。
曾经的多德村是花江镇石漠化较为严重的村子之一,满山坡裸露着的森森白石一直制约着村子的发展,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只能在石头山上种玉米,但由于石漠化的影响,往往一亩地一年忙到头只能收上五六百斤,日子过得很清苦。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