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大敌,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规定的制定出台,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重要制度遵循,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举措。
规定出台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加强学习,认真对照规定检视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整改。集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积极成效不断彰显,汇聚起全党上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齐抓共管,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落地落实
“过去收到上级文件,最怕的就是层层加码不切实际、配套文件发文要求多。现在文件出台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减负体检’,内容更务实、要求更明确。”谈到近期工作中的“小变化”,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党政办主任罗信康感慨颇多。
变化源自去年11月,广西专门出台《制发文件与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审核事项清单》,明确各地各部门制发文件时要逐一对照清单所列事项进行评估审查,确保文件更精简、更务实、更接地气,避免给基层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这是各地区各部门着力解决基层反映的“文件多而长、会议频而广”等突出问题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起草文件开展减负一致性评估、对会议活动随意扩大参会范围等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开展整改情况“回头看”等手段,精简文件会议扎实推进,让发文开会真正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服务。
“扫一次码,查多项事”——在江苏连云港高新区,记者看到,许多企业门口都悬挂着“扫码检查 阳光执法”的二维码提示牌。消防、环保、应急等执法部门入企检查时须先扫码,多个检查事项一次完成。
“以往多个执法主体重复执法、标准不一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连云港市数据局副局长储嘉祥介绍,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当地持续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同时还创新开展分级分类监管、非现场监管,运用视频监控、传感技术等,减少执法部门入企检查次数。
规定出台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推动“服务基层、赋能一线”成为共识,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好服务、更多实惠,减负成为了新时代的“德政”工程。
与时俱进,在解决基层急难愁盼问题上持续发力
“社会治理‘一表通’系统建设以来,数据‘跑腿’多了,干部‘跑腿’少了,实实在在减轻了我们的工作负担!”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程永红说。
今年以来,天津着力推进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深化社会治理“一表通”系统建设,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
古林街道是社会治理“一表通”系统试点地区滨海新区的先行先试区域。程永红介绍,通过“一表通”系统,只需要在源头填报一次,就能实现市、区、街道三级数据的统一归集与各部门、各区的共享复用,有效减少了重复报送。
开展达标评比、创建示范活动,本是以标兵引领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之举,但一些此类活动违规开展,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
在浙江金华市浦江县,由当地人社局牵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自查自纠,建立健全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清理优化创建示范和评比表彰活动精神落实落地。
记者了解到,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对比等方式进行摸排,“无信访积案村(社)”“县级职工书屋创建”等5项拟开展项目被撤销。
“以前各部门开展的创建示范活动较多,为争夺‘示范’‘授牌’等荣誉头衔,投入了大量人力整理台账、迎接检查。现在明确规定市县不再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高质量发展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浦江县白马镇党政办主任石文昭感慨道。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工作,总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规定出台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头换面”后的新苗头一抓到底,对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发现一个整治一个,营造出重实干、做实功、务实效的浓厚氛围。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