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防” □本报记者 李磊 文/图
眼下正值水稻生长关键期,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在西秀区蔡官镇的广袤稻田里,一场使用无人机进行的“空中保卫战”正全面展开,这项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更为当地水稻丰产筑牢了坚实的科技防线。
蔡官镇作为西秀区重要的粮食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广阔。以往,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人工喷洒农药,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施药不均匀、农药浪费严重、对施药人员健康有潜在威胁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蔡官镇积极响应“科技兴农”战略,引入无人机“飞防”技术,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今年我镇在可瓦村、水塔村、小屯街村、药寨村、塘官村等粮食主产区大力推行无人机‘飞防’技术,目前已完成4500亩核心示范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蔡官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毛正飞介绍,“无人机‘飞防’技术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推广,关键在于其显著的优势。从效率来看,单机每日作业面积可达300亩以上,是人工的20倍,这对于抢抓病虫害防治关键期至关重要;在防治效果上,通过北斗定位系统能够实现精准喷洒,药液附着率提高40%,有效提升了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每亩防治费用减少近30元,切实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
在可瓦村的水稻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该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胡海正在仔细调试无人机参数。他向记者展示了配套使用的病虫害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在田间设置多个监测点,实时采集病虫害发生数据,再结合专业的APP进行分析,能够精准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种类和密度等信息。
“基于这些精准的数据,我们可以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控制药剂配比、飞行高度和喷洒剂量。”胡海说,“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类型,我们会调整农药的种类和浓度,根据水稻的生长高度,设定合适的飞行高度,以确保药液能够均匀喷洒在稻株上。同时,精确计算每亩的喷洒量,避免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科学防控。”
“以前3亩地的农药喷洒,我1个人得忙3天,累得腰酸背痛不说,还担心农药沾到身上影响健康。现在有了无人机‘飞防’,半小时就能完成,既省力又高效,而且防治效果比以前好得多。” 可瓦村村民朱秀慧看着正在作业的无人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据了解,当地农户通过合作社统一组织的“飞防”服务,不仅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水稻田间管理水平。农户们纷纷表示,采用无人机“飞防”后,水稻的长势明显好于往年,病虫害发生面积大幅减少,预计今年的产量会有显著提升。
无人机“飞防”技术在蔡官镇的成功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毛正飞表示:“下一步,蔡官镇将继续扩大无人机‘飞防’技术应用范围,计划新增2台设备,进一步提升作业能力,实现辖区主要产粮村寨全覆盖。同时,将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和推广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持续深化‘科技+农业’模式,以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