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福进
无需任何防护,“蜘蛛人”徒手在百米崖壁上攀爬自如、如履平地,轻松游走于高山与溶洞之间……这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攀崖技艺”的精彩演绎。年过花甲的王小国,是这项技艺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
“格凸河景区燕子洞岩壁,没有王小国去不了的地方。”在紫云人眼中,“蜘蛛人”是攀崖技艺的守护者。
王小国的攀崖技艺,镌刻着苗族先民的生存密码。数百年前,亚鲁王后裔为避战乱迁居格凸河畔,男子农闲时需攀爬崖壁采挖中药材、掏取燕粪作肥料。在陡峭的崖壁间,一代代苗家人练就了“飞檐走壁”的本领。
“15岁跟着祖辈攀崖,起初也怕,但想到一株名贵药材能多换些钱,就逼着自己练。”王小国说,那时的格凸河畔,“掏燕窝”“采硝泥”是苗家人养家糊口的营生,黄小宝等同行“蜘蛛人”都曾靠此维系生计。
2002年,格凸河景区对外开放,王小国与黄小宝等5名村民因技艺高超被选中,成为景区“蜘蛛人”表演者。从此,这项世代相传的生存本领,摇身变为供游客观赏的“峭壁芭蕾”。108米高的燕子洞崖壁,他们徒手攀爬20余年,平均不到20分钟一个来回,从未失手。
“景区给予的报酬,是2500元底薪加提成。旅游旺季时,每月能拿到6000多元。”对于这份收入,王小国十分满意。
因双脚先天性病症,王小国攀爬全靠双手,长年累月导致双手变形。一年前,年过花甲的他退出表演,但传承的脚步从未停歇。王小国与黄小宝等同伴通过实地训练,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技能,目前已有10余名年轻人掌握这项技艺。
2009年,“攀崖技艺”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王小国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攀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1℃城市安顺文化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