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发展太子参产业 助力村民增收

日期:08-05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田作雨和他的太子参

□本报记者 李伟 文/图

近年来,紫云自治县坝羊镇深谙“靠山吃山”的发展智慧,将本地资源禀赋化为产业动能,循着“长短相济”的发展脉络,让太子参这株山野药材在乡土间扎根生长。2024年坝羊镇太子参种植采收面积超过4000亩。

太子参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短平快”的特性,通常9月播种,次年7、8月即可采收,管理相对省心,且采收后土地可继续种植其他作物。

近日,记者走进坝羊镇新山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太子参如绿色绸缎铺展在山间,翠绿的茎叶在风中轻轻摇曳;掀开土层,一串串形似纺锤的块根饱满壮实,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这片坡地是撂荒地,去年我流转来种植太子参,现在太子参正值丰收季,前期管护得好,亩产能达到1200斤,产值超过10000元。”在新山村太子参种植基地里,种植大户丰礼华告诉记者,他以前在外地做工程,现在回到家乡发展产业,自己受益的同时还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一块五挖一斤,现金结算,每天能挣100多元。”基地务工村民韦朝丽笑着说,时间自由,多劳多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非常不错。

新山村村委会副主任丰国勇介绍,2020年村里引进太子参产业,试种成功后,村民们积极发展太子参产业。今年全村共有500多亩太子参迎来丰收,可带动村里15000人次务工,村民务工收入15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在距离新山村几公里外的四联村,太子参种植大户田作雨家的基地里,100多名工人正在采挖太子参。“总共种了230多亩,已经挖了十来天。”田作雨介绍,四年前他尝试种植太子参,没想到效益远超预期,此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

“发展太子参产业大有可为。”田作雨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亩太子参的产量大约有600公斤,经过烘干处理后能剩下200公斤。目前烘干后的太子参市场价在每公斤30元到80元之间,算下来,每亩的产值能超过10000元。扣除各项种植投入,每亩利润还有3000元左右。

得益于不断完善的产业配套,在坝羊镇,种植大户采挖的太子参当天就能直接送到烘干厂进行烘干保存。

“鲜参不好保存,不及时烘干,放置三五天就会直接坏掉。”在位于坝羊镇红院村和五星村交界处的紫云参生圆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烘干加工厂,公司负责人吴忠友正在指导工人对鲜参进行加工烘干。“鲜参进来之后,先清洗去除泥土、杂质,然后进行风干、烘烤、装盘,最后再筛选、分装。加工后的干货能保存一年,可有效掌握市场先机。”

吴忠友介绍,烘干厂于2021年年底建成,每年加工干太子参400余吨。除了太子参外,烘干厂还加工辣椒、稻谷、玉米等农作物,辐射杨武乡、板当镇、猫营镇等乡镇。

“如果没有这个烘干厂,我们的太子参就要送到黔东南那边烘干或者直接卖鲜参,价格会大打折扣。现在直接送到厂里,烘干、存储、销售一步到位。”丰礼华蹲在分拣台上,看着刚烘干的太子参笑道,“很干净、品质不错,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忙的时候两班倒,24小时不停息。目前已经加工干太子参十多吨。”吴忠友说,烘干厂不仅解决了太子参种植户烘干储存的难题,更让部分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坝羊镇茶英村村民高菊介绍,她7月份开始在烘干厂上班,12元一个小时,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离家近,工作还算轻松,她非常满意。

“烘干厂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这一季主要加工太子参,两个月之后烘干玉米、稻谷。”吴忠友介绍,烘干厂有固定工人40余人,加工太子参这一季最忙,还会临时增加务工人员,每年发放工人工资150多万元。

太子参从山间药材到“富民产业”的蜕变,是坝羊镇用特色产业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的底气。如今,行走在坝羊镇的山间地头,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太子参的清香飘荡在田野间,也飘进了群众的心里,小小的太子参不仅改变了山乡面貌,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围绕“四新” 主攻“四化”

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