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蜡染博物馆,游客体验蜡染制作工艺。 □本报记者 胡典 实习生 程静姝 文/图
流光溢彩山水画,云蒸霞蔚朦胧诗。在安顺,一块素布、一柄蜡刀、一缸蓝靛,便能演绎穿越两千年的艺术传奇。从非遗名录上的文化符号,到游客争相体验的网红项目;从少数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技能,到带动一方经济的特色产业,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正从古老的生活技艺蝶变为文旅融合的闪亮名片,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续写着新的传奇。
千年技艺:文化根基的深厚积淀
“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是贵州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技艺之一,被誉为“东方古老的艺术之花”。贵州的蜡染以安顺最为出名,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
安顺蜡染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在“自耕自食、栽靛植棉、纺纱织布、浸染剪裁、画蜡扎绣”的生活习俗中,将蜡染技艺代代相传。2008年,安顺蜡染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背后,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85岁的“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洪福远,从事蜡染技艺六十余年,是安顺蜡染发展的见证者。
“上世纪60年代,我因机缘巧合爱上蜡染,经常向苗族布依族山寨的当地人学习技术,收集图案。”洪福远回忆道。1964年,贵州省在安顺建立工艺厂制作蜡染,抽调全省20余名蜡染名手齐聚一堂;1973年,因广交会订货量大,洪福远参与创建安顺市蜡染总厂并担任总设计师。当时,因国内工艺品厂家极少,安顺蜡染总厂的建立,使安顺蜡染一度走在工艺品市场的前列。改革开放后,安顺蜡染迎来辉煌,1991年安顺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蜡染艺术节”,让安顺蜡染受到世人瞩目,安顺成为名副其实的“蜡染之乡”。
安顺蜡染的灵魂,深藏于其“纹必有意”的图案密码之中。
“近看是鱼蝶,远观是花。”与蜡染相伴60余载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月圆介绍,每一个蜡染纹样都蕴含着独特的内涵。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苗族蜡染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蝴蝶、鱼、莲、鸟、花草植物等作为纹样主题,布依族蜡染纹样多为螺旋、水波、菱形、云雷等几何图纹,都承载着一种图腾崇拜与生活祈愿。 (下转2版)
21℃城市安顺文化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