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安顺日报

杨武红军桥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第0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王金玉

1935年4月,春风在贵州的群山中轻拂,中央红军第三、五军团如同奔腾的血脉,蜿蜒流入安顺县杨武乡的怀抱。大屯河上的鱼良坝桥,在当时成为了生死攸关的命脉。战士们默契地撬起桥面石板,对岸工事在星夜中迅速构筑。这并非为了厮杀,而是为身后的追兵设下一道沉默的屏障。

硝烟未在此地燃起,但红军驻扎的身影却深深烙印在乡民心间。在杨武,红军先是挥动如椽巨笔,在墙壁门板上写下“实行耕者有其田”“取消一切捐款”“打倒土豪劣绅”等火热的革命箴言;接着打开张、杨、李、鲍四家地主的粮仓,金黄的稻谷如希望之泉,汩汩流入贫苦农人几近干涸的箩筐。严明的军纪如松涛般肃穆沉静,而“劫富济贫”的义举却似一场甘霖,无声地滋润了这片被苦难龟裂的土地。

当红军远去的背影融入苍茫山色,这座桥在百姓口耳相传中获得了新的名字——“红军桥”。

循着山势深入杨武乡腹地,一座木屋悄然静立。推开那扇被岁月浸染得深沉的木门,门板上的一行红军标语赫然映入眼帘。九十载风刀霜剑掠过,墨迹虽被时光晕染得斑驳模糊,但笔画的筋骨却如战士的脊梁般愈发铮铮挺立,透出不可磨蚀的锋芒。指尖轻触那凹凸的刻痕,仿佛触摸到当年提着石灰桶的年轻战士滚烫的呼吸与心跳。那标语分明不是写上去的,而是青春的热血在木纹深处凝铸成铁,是信仰的脉搏在无声地搏动与倾诉。每一个字,都是战火淬炼的风采,都是万里征途上不屈的英雄气概在历史深处迸发的星火。

屏息立于门前,春风吹拂,星辉洒落,木门上的字迹在光影中愈发显出不可摧折的傲骨。这木屋,这字痕,在深山一隅默默守望了多少寒暑?它们共同构筑了一座活着的革命记忆圣坛,无声地承载着所有壮烈与牺牲,所有信仰与跋涉:历史从不曾走远,它就在这深山的门板上,用无声的墨痕昭示着英雄的本色。

当年红军越过千山万水,踏过这座简陋的石桥,奔向那艰难卓绝的万里征途。而今日,在桥畔密林深处,竟偶遇一位参与红军重架桥的老人。他沧桑的双眼深陷在皱纹的沟壑里,却依旧如炬如星。他粗糙的双手,在田垄间播种着玉米,在茅棚里安顿着余生。那双眼睛与我相遇的一刻,仿佛灼热的炭火穿透岁月,骤然点燃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悸动,热泪瞬间涌上眼眶,无声滑落。他那双播种庄稼又参加架桥又给指路的手,此时正捧出几捧山泉,水珠沿着苍老的手背蜿蜒而下,仿佛滴落了九十载的时光。

历史纵然卷帙浩繁,但每个曾为它抛洒热血的生命,都是不可遗忘的醒目坐标。站在木屋前,我深深俯首,向这镌刻于门板上的红军标语致以最深的敬意;又步至桥头,向这座承载过英雄足迹的红军桥鞠躬致礼,红军桥,红军标语,它们与那位无名老人一样,早已化为历史与山河共同托举的坐标,在苍莽天地间标记着信仰的刻度。

标语静默,老桥无语,它们一同矗立在岁月里,如石碑般承载着过往的壮烈与记忆的沉重。风过处,字迹如筋骨在呼吸;水流间,桥石如丰碑在诉说,它们岂止是物?它们是历史本身铭刻在大地上的心跳。当星光再次落满桥面,当春风吹拂过门板上的字痕,我恍然明白:这些无声的见证者,正是历史大地上最深的刻痕,是万水千山也不能抹去的记忆坐标。它们以沉默的坚韧,标记着一条由信仰铺就的道路,在时间的长河里,静待后来者以心灵去丈量,以敬意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