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在场”价值唤醒“共在”感知

日期:10-07
字号:
版面:04 理论周刊·文史       上一篇    下一篇

□徐希景 林晓烨

1955年9月16日,刘良达和刘秀美在福州西湖公园的第一张合影。

20世纪60年代,刘良达和刘秀美带着儿子在西湖公园飞虹桥前留影。

2013年12月5日,刘秀美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刘良达在公园盆景前留影。

20世纪80年代拍摄于福州西湖公园,情侣们在湖边谈恋爱。 陈霖 摄

1955年9月16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21岁的艺光照相馆摄影师刘良达牵着女友刘秀美的手,在福州西湖公园拍下了他们的第一张合影,背景是龚易图的三山旧馆(环碧轩)和远处的镇海楼。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倡婚姻自由的时代印记。当时正在青年照相馆学习修片和照片上色技术的刘秀美,用她那灵巧的双手为这张珍贵的合影精心上色,让那一刻的幸福永远定格在绚丽的色彩中。

从此,西湖公园成为这对恋人爱情的见证地。婚后,这里成了他们假日带着孩子游玩的主要场所;步入晚年,公园又成为他们周末散步、与照相馆老友们叙旧的去处。2013年一个温暖的冬日,中风康复后的刘良达坐在轮椅上,刘秀美推着他在西湖公园的盆景园前,再次留下了他们时隔58年的合影。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西湖公园不仅见证了这对夫妻相濡以沫的爱情历程,也承载了几代福州人美好的童年记忆。

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州首位郡守严高引西北诸山之水灌溉农田,因其位于晋代城垣之西而得名西湖。后经历代扩建,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将其发展为御花园,宋代赵汝愚增设景观建筑,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整修西湖辟为公园。

作为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西湖公园凭借精巧的造景布局和丰富的休闲设施,成为恋人们约会漫步的理想场所。园内亭台廊榭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游船轻泛于碧波之上,既提供了相对私密的交流环境,又符合当时社会对公共交往的规范要求,形成了一种“半开放”的社交空间。老福州人张希成回忆:“我从小在鼓楼长大,数不清在西湖留下多少脚印——那个年代的福州,能玩的地方无非就是西湖和鼓山。”

据《福州西湖史话》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福州市区仅有西湖公园、南公园和林森公园(原跑马场)3处公共绿地,总占地面积不足750亩。得益于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便利的地理位置,西湖公园长期占据福州城市公共生活的核心地位,自然也成为青年男女为数不多的合法约会场所之一。

直至20世纪70年代,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行为仍被视为“不合时宜”,甚至带有某种“不光彩”的意味。老照片拍摄者赖祖铭回忆道:“那时候谈恋爱总是躲躲闪闪,生怕被人发现。两个人走在一起,远远看见熟人,立刻一前一后分开,红着脸低头匆匆穿过别人的视线。”

随着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修订与实施,自由恋爱观念进一步得到普及。“改革开放后,年轻人最先开始追求人性的解放和张扬,他们告别了包办婚姻、政治婚姻,开始追求恋爱自由。公园是当时城市年轻情侣最经常的去处。”老照片拍摄者陈霖如是说。城市公园尤其是福州西湖公园,成为年轻人反抗传统包办婚姻、追求自主情感的象征性空间。

在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消退的背景下,公园的公共属性为恋爱行为提供了某种“正当性”掩护。恋人们可以借游园之名行约会之实,既满足了情感需求,又规避了社会舆论的压力。正因如此,西湖公园的柳堤、游船和假山逐渐成为那个年代爱情萌芽的见证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福州城市公园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不仅承载着休闲娱乐功能,其婚恋社交属性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摩天轮等现代化游乐设施开始进驻城市公园。1995年,左海公园建成福州首座摩天轮。近年来,晋安湖公园、旗山湖公园等新兴公园也相继引入这一标志性设施。这些高悬于城市天际的摩天轮,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浪漫氛围,迅速成为城市新地标。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公园的湖光山色为恋爱提供了诗意的自然背景,那么,这些现代化的游乐设施则为当代爱情故事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景观体验。

在功能拓展方面,公园的婚恋社交属性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位于闽江江心的“爱情岛”(原三县洲江心公园)就是典型代表。该岛自1982年作为公园开放以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静谧氛围,长期深受市民喜爱。近年来,通过精心规划建设,这里已转型为专业的婚恋主题公园。园内不仅保留了茂密的原生植被,更增设了“相思桥”“真爱草坪”“心动广场”等特色景观。值得一提的是,造型独特的心形建筑“婚姻登记处”的落成,使公园直接参与到市民的婚恋仪式中。这些富有创意的主题空间设计,不仅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更使其成为见证爱情、记录幸福的重要场所。

从自然景观到主题空间,从休闲场所到仪式现场,福州城市公园正以更加多元、专业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的情感需求。这种演变既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进步,也展现了城市规划的人文关怀。

纵观福州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其作为婚恋社交空间的功能经历了显著转型。从改革开放初期提供半开放式的诗意空间,到新世纪打造专业化的婚恋主题场所,公园规划者始终致力于为年轻人创造适宜的交往环境。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公园婚恋功能日臻完善的今天,年轻群体对此的需求却呈现下降趋势。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深刻的社会变迁。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更丰富的社交选择。比如,互联网社交的兴起正在重塑年轻一代的交往方式。当虚拟空间的即时通信成为主流,公园漫步这种传统约会方式在效率至上的年轻群体眼中,已然显得过于“低效”。数字社交不仅改变了年轻人的交往模式,更导致了“附近”概念的消解——他们更习惯于在算法构建的兴趣社群中互动,而非在实体空间中建立联系。

颇具戏剧性的是,当年轻人逐渐疏离公园空间时,中老年群体却在此找到了新的社交天地。于山公园相亲角就是典型例证:每周三和周末清晨,这里都会聚集大批为子女物色对象的父母长辈。有趣的是,许多参与者表示:“给小孩相亲是其次,主要是我们自己乐在其中。”相亲角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换平台,更成为中老年人社交生活的重要场所。这种“非功利性”的交往方式,恰恰构成了对抗现代社会绩效压力的缓冲带。

漫步于山公园,随处可见打太极、唱歌、下棋的中老年市民。他们在绿树掩映的亭台间构建起生动的“附近”社交网络,这种基于地理邻近性的缓慢交往,反而创造了数字社交难以替代的情感联结。公园空间为他们提供了身体“在场”的交往可能,这种实体互动所带来的归属感,正是虚拟社交所欠缺的。

公园社交功能的变迁启示我们重新思考“在场”的价值。在效率至上的数字时代,公园里轻柔的晚风、并肩漫步时的笑语,或许能唤醒我们对“共在”本质的感知。当城市生活将个体异化为社会机器中的零件时,公园空间保留着让人重新发现面对面交往温度的可能。这种对实体社交的坚守,不仅关乎婚恋方式的传承,更是对人性化生活方式的守护。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