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明月,家园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04 武夷山下       上一篇    下一篇

□林生钟

那年中秋夜,雨点疯狂,我站在远离家乡的小城一角,身体四周被一圈水泥和砖石堆砌起来的高楼包裹着。这些建筑密密匝匝、高低不齐,挤占着我的视线。遥想家乡的瓦楞上,正敲起不紧不慢的鼓点,但是雨声传不进厚厚的砖墙,我的耳鼓里只剩下母亲仰望天幕时不停重复的思念。突如其来的大雨令月色模糊黯淡,中秋赏月的千古佳话变作不小的遗憾。

唐代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写道:“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月,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中秋节源自古代自然天象崇拜,唐代时被官方认定为全国性节日,节日文化融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以及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浪漫多彩。八月桂花遍地开,就在欧阳詹生活的年代,八月适逢秋闱大比,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比喻为“蟾宫折桂”。

到了宋朝,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上高楼临轩玩月。中等小康人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节令食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民间赏月注入了赏灯习俗,节前用竹条扎灯笼,糊上各种颜色,当夜悬挂在高竿上,或者竖于瓦檐露台,俗称“竖中秋”。

“月吃抛,吃到后壁沟;月吃饼,呷到后尾鼎……”我们村里的长辈称中秋节为“八月节”,每到节前,山里各种喜迎节日的童谣次第飘响。人们互相走访和赠送礼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送节”,外甥登门给母舅问安,礼品有月饼、米糕、米粉、活鸭以及应季的水果柚子、板栗等。

月饼做成圆月形状,每四块叠在一起用纸包成方柱体;米糕做成棱角分明的四四方方,每四小块包成长条状。这些情状一如《帝京景物略》里所描述,“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在寓意天圆地方的糕点里,别出心裁地包裹了果干、瓜脯、芝麻和糖等馅料。“送中秋”的队伍散布在乡间小道上,留下一路馨香。

明月!家园!自从苏轼举起思乡的酒杯,并且吟唱出邀月的歌来,家就成了人们心头一轮永远明亮的圆月。

《大田县志》记载:“是日,家家备月饼、瓜果、石榴、芋头赠送亲朋。晚餐,后路一带要吃牛肉、粉干,屏山一带吃芋头饭。普遍宰鸡鸭、吃中秋饼。入夜,有的妇女以月饼、柚子、栗子、花生等敬月。”吃过团圆饭后,母亲赶在月亮升起来之前,把家里所有的糕饼、水果都摆在圆竹匾里,然后放到晒谷架、屋顶或者较高的桌子上。我们做着游戏、唱童谣,老人根据农谚判断天气。

“云盖中秋月,雨打上元灯。”那夜,中秋的圆月躲在云层里,雨雾妄图吞食人们热切的目光。我举起头仿佛看见母亲在月光下摆好的月饼,瓜果的馨香正从一村的窗子里飘出,笛声与桂花酒撩拨着游子思乡的情思……今年中秋夜,家乡的月亮一定圆似玉盘,皎洁的月光下梯田如雪、山色银白、树影透金,潺潺的流水承载起一村的笑语,转过家家户户亮堂的屋檐。活跃在诗歌里的佳人,或漫步或坐拥在月光下,大声唱出苏轼当年的歌谣,在乡村的上空与母亲深切的思念飘荡,一起化作满天明媚的月光传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