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就会想起金庸说过的一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金庸的存在,代表着武侠的意义;而“明月照大江”,则代表着月亮的意义。
中秋又到了,“明月照大江”,照得乾坤一片朗朗。“无数个秋天指向今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在关注着那一轮明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的一句词。苏轼从《前赤壁赋》到《后赤壁赋》,徘徊于月色与水光之中,优游自得,旷达洒脱;他逍遥自在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同样是“明月照大江”,充满着无尽的“魏晋风度”。
记得读大学时,有一年中秋夜,几位同学相邀去鼓浪屿日光岩。皓月当空,一览无余,一片笑语抛入海面,更显得清亮悠远。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位诗人,嘴唇动了动,看样子是要蹦出什么美妙的诗句来。不料他读了一句南宋张孝祥的词:“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天青月白,遍地清辉。当我披着一身月光从鼓浪屿回到厦门大学校园,一眼瞥见一位老师宿舍的灯还亮着,就信步走了进去。一进门,就看到因明学教授虞愚手书的一副对联。虞愚先生的字骨架平稳,却在笔画的内里藏着许多曲折变化。老师告诉我,虞愚先生的书法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很出名了。我不禁肃然起敬。大学毕业若干年后,我又见到弘一法师的字,尤其是那幅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干枯冷寂,敛尽了人间烟火。人,生而何欣,去有何悲?最终不过是尘埃落定,悲欣交集。记得在一场学术会议上,一位先生评价弘一这几个字如干裂秋风,我恍恍然有所顿悟。等到人生经历多了,才想到人应该怎样活着,才能做到不骄矜、不张狂。
那年中秋过后,弘一走到婆娑世界的尽头,没入永恒。他说他不过是“去去就来”,结果他来了吗?没有。他找到一个超升的宗教境界,轻如一声叹息般划过世间,现于残梦。弘一的举止,让人想到如何在这个嘈杂的世间横渡生死。
人要活得自如和自在,并且从容不迫,在随意之中有几丝活气泛出——其实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当然,如果能够活得奇峭,也是一种活法,犹如书法中若续若断的枯墨,又像浓云突然掩去大半个月亮。世事攘攘,谁都希望自由自在地活着,并且带几分趣味。
秋风乍起,一叶铿然。突然就想起禅宗里的一个词:体露金风。肌体与自然毫无隔绝,月色皎白,带着一种诗意潜入进来,一切都显得那样“忽若飙尘”,心意澄然。我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那里面的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而六便士则代表着世俗的鸡虫得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人生海海,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是低头捡起六便士,还是抬头追寻心中的月亮?其实,《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什么“正确的活法”,只有敢不敢跟着心行走的人。真正的自由者,就是六便士不能丢,但也不要忘记抬头看一看月亮。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月亮之上。
《月亮之上》——这是“凤凰传奇”演唱的一首标志性的民族流行经典歌曲。歌词的第一句就是:“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后来,著名音乐人谭盾将《月亮之上》改编成管弦乐。他在流行与古典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既保留流行音乐的亲和力,又注入管弦乐的厚度与张力。谭盾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表明旋律的生命力是可以在不同语境中跨界的。
有人说,年龄到了,就该听“凤凰传奇”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中秋到了,就该想象一下“月亮之上”。的确,我们年轻时曾经多少次被月亮激动过,如今人生走到了中秋,也才稍稍懂得什么是“坦然面对”。其实,中秋就是个“刚刚好”的日子。春夏秋冬,四时成岁,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居于中,所以中秋亦称“仲秋”。月圆中秋,我们还能够像当年的弘一那样,看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刚刚好”的景象吗?一切的“刚刚好”,原来不过是唐人张祜诗句里“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的景象。无论是让“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明月照大江”,都表明了对“月亮之上”的一种仰望——即便我们的生活寂寞如一枚豆印,也可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也就是辛弃疾笔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境界。
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一直为人所击掌。她的散文如同“吸饱了和煦的阳光”,“给人一种连绵的温暖感”。轻灵和自然,一片铅华洗尽。一进入她的文学世界,那些文字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如此描述月亮,不就是对于“月亮之上”的深刻向往?
有位诗人想出一册《无形之形》的诗集,我建议改为《无形之上》。毋庸置疑,我的这个想法就来自“月亮之上”——以有形的“形”捕捉“无形”,“之上”则丈量着不可测量的精神海拔。在这里,有庄周“乘物以游心”的东方智慧,又有里尔克“不可见之物”的诗学意味。“无形”与“之上”如同“月亮之上”,它所形成的张力场,预设了诗集的内在结构以及那些不可言说的精神归属。
什么是万物皆有所归属?其实就是一种慧心和识见,就像仰望月亮之上;“明月照大江”,无论面对多少“便士”,我们都会等待着“无数个秋天指向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