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厦门大学安溪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作为厦门大学首个聚焦县级区域文化研究的校级平台,该中心的设立不仅是校地合作的新成果,更是地方借助高校力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战略的生动实践。它以学术为桥,联结高校与县域,激活地方文化基因,为“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这一命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安溪坐拥千年茶史、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独特的侨乡文化底蕴,但文化资源的厚度如何转化为区域发展的高度?厦门大学安溪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解题关键。中心将聚焦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创新发展、茶产业与茶文化、海外移民和移民文化、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四大方向,整合跨学科力量,系统梳理、阐释并提升安溪文化的内在价值与当代意义。
这种深耕区域的智库模式,能够将分散的文化碎片整合为清晰的学术体系与话语资源,从而为地方政策制定与产业升级提供扎实支撑。例如,对安溪茶史的梳理有助于重塑安溪茶品牌的当代叙事;对侨乡文化的系统研究,则可激活海外乡亲的情感联结与资源反哺通道。
高校不仅是知识生产的场所,更应是社会创新的引擎。中心计划在5年内发表15篇高水平论文、出版5部专著,其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产出本身,更在于推动研究成果落地生根。通过课题调研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学者得以将理论融入实践——茶文化研究可推动茶旅融合,乡村发展课题可探索文旅示范项目,而安溪县在资源协调、成果转化方面的支持,则共同构建起“学术—产业—治理”的良性闭环。这种“智库+服务”的模式,正是产教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典范。
安溪的铁观音与侨乡文化天然具有国际传播的潜力,而高校正是构建跨文化对话的理想平台。中心提出“立足安溪、面向世界”的定位,其价值不仅在于引进国际学术资源,更在于以国际语言讲述安溪故事。例如,通过海外移民文化研究串联起“海丝”记忆,借助茶文化对话全球饮品消费体系,使地域文化成为文明交流的符号。高校的学术网络与国际视野,能够为地方文化提供专业化、国际化的表达范式,助力安溪从“地理名词”跃升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IP”。
厦门大学安溪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一次高校与县域的“双向奔赴”。它表明,文化传承创新并非孤立的文脉守护,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以高校为枢纽,融通智库建设、产教融合与国际传播三大路径,构建从文化解码到发展赋能的完整生态,是一种有效的模式。这一模式对县域的文化振兴进行了有益探索,也深刻说明:唯有让学术扎根泥土,才能让文化绽放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