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籍歌手苏醒在音乐节上用家乡话推介美食时表示:“只有咱西安的肉丸胡辣汤是真正的胡辣汤,旁边河南那个胡辣汤那真不是。”此言一出,意外掀起豫陕两地关于胡辣汤的“正宗之争”,众多网友纷纷加入论战。
从宫保鸡丁的菜系归属,到酸菜鱼的地域之争,再到不久前广东白切鸡的口味之辩,美食界的“正宗之争”似乎从未停止。但美食本因多样而精彩,正是百花齐放的万千风味,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美食的“正统之争”,可休矣。
首先,从根源上,美食的“正宗”,本身就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伪概念”。事实上,当下任何一道被冠以“传统”之名的菜肴,其风味与形态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的演变与融合之中。例如,今日以麻辣著称的川菜,其灵魂调料——辣椒,自明末传入至普及,历史不过三四百年。而在此前的漫长岁月中,川菜的辛香体系实由茱萸、花椒与姜共同构筑。倘若我们将一时一地的“风味切片”奉为“正宗”的永恒标尺,那么建立在辣椒基础上的现代川菜,岂不都被排除在“正宗”之外?这种逻辑,无疑否定了饮食文化随时代演进而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其次,美食的魅力不在于追求绝对的“正宗”,而在于其“因地制宜”的万千风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本质上,各地特色佳肴、风味小吃,都是特定地域的风土、物产与人文历史的深度融合,是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民群众智慧共同雕琢的结晶。
以海蛎煎为例,泉州称之为“蚵仔煎”,选用本地小颗珍珠牡蛎,制作时只用地瓜粉和青蒜,不加鸡蛋,煎至粉浆透明、海蛎饱满,出锅前必配一碟酸甜解腻的“菜头酸”,追求“鲜、嫩、滑”的口感。而在潮汕地区,这道菜被称为“蚝烙”,其精髓在于使用大量猪油煎制,配以本地珠蚝和鸭蛋,煎至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蚝肉鲜嫩多汁,蘸鱼露食用更显海鲜本味。到了台湾,则更注重“香酥”口感,普遍加入鸡蛋和卷心菜,粉浆比例较高,煎制时火候更猛,追求边缘焦脆的独特风味。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正是这种基于不同地域的物产、气候与人文习俗所生发的风土智慧,让中华饮食文化呈现出如此活色生香的千姿百态,这才是其魅力所在、动人之处。
风味万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不只是饮食之道,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与其陷入“谁更正宗”的二元对立,不如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去欣赏这种“不同”。
作为美食从业者,要勇于打破藩篱,不断创新,用新食材、新技法与新表达,让本地美味突破地域局限,征服更广阔世界的人。
而对于美食爱好者,追求美食的旅程,恰恰是一场主动寻求惊喜的冒险。美味,往往藏在意料之外、市井之中。值此国庆佳节,正是暂别日常、寻味四方的好时节。让我们举箸相约,穿街过巷,跨越山河,共同品味这个风味万千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