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书籍是文脉赓续的核心载体,阅读则是文明传承的主体行为。纵观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从殷商时期甲骨文字系统掀开华夏文明新篇章,到北宋活字印刷术开启知识普及的新纪元……这些跨越时空的书写实践,积淀着中华文明共同的阅读记忆,映现着文明跃进与阅读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
立足“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维度,阅读已然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命链条、文明跃迁的集体共振和社会发展的能量聚合。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秉持“读书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阅读行为堪称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中华民族“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纽带。
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商王室的宇宙观与政治智慧凭借契刻符号传于后世,儒家经典在汉代太学的晨读中完成代际传承,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核心理念通过书院讲学辐射拓展。这些历史图景表明,阅读并非信息的简单接收和静态保存,而是文化基因的动态转录与创新表达。
即便经历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大业之乱焚毁万卷典籍、八国联军践踏《永乐大典》等文化浩劫,绵延千年的阅读传统,确保了中华文明虽经历动荡,却始终凭借着阅读构成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文化基因传承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真正的民族复兴乃是文化的复兴。跨越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实践证明,阅读行为具有突破时空限制、保存民族文化的独特功能。阅读好比文化基因的复制和转录,借助个体知识体系的完善、认知结构的重构,实现文化传统的活化与创新,进而构建起民族精神图谱。
每个时代的读者皆在解读前人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及意义建构,书写融入时代特色的文化信息,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旧典新诠”的进程中,每一次阅读和思考,都是文化基因的序列重组和文化生命体的自我更新。
面对数字文明的深刻变革,当铅字转化为像素、书院讲学演变为云端课堂,尽管载体发生了嬗变,但文化传承的本质并未改变。只要阅读行为持续存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图谱就会不断绘就,文明之光就会永远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中。
深度阅读堪称个体认知的范式变革,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深度阅读能够促进大脑形成独特的神经回路。这种神经可塑性变化,本质上是“文化模因”在神经层面的具身化体现。
深入探究孔子反复拆解重组编连竹简所开创的“解构—重构”精读范式,朱熹倡导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阶读书法,李贽在《焚书》中以每页27处批注的高密度认知标记构建起“读者-作者-评注者”三维对话空间,古人的阅读实践折射出,个体认知的范式变革源于深度阅读形成的认知飞跃和认知纵深。
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当《孙子兵法》被拆解成36条短视频,《论语》章句解读突然插入短视频广告,思维的连贯性被视觉碎片和随机插入的内容打断,大脑由此陷入“认知过载”的应激状态;当算法推荐技术按照“猜你喜欢”的逻辑推送阅读内容,TikTok在18次指尖滑动中完成对用户阅读喜好的建模,单一化“投喂”造成的“信息茧房”加剧了思维的同质化。
面对这一现状,尤其需要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深度阅读指向明确、系统全面、纵深拓展的既有优势和独特功能,凭借深度阅读驱动转译、阐释、构想等递进式思维活动,促进读者经历时空交错的思维训练,感受捧卷细读时的心流体验,从而实现高质量信息获取和思维观念的重塑,形成自适应学习、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架构。
全民阅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的全民阅读之风自古有之。北宋庆历年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阅读从贵族阶层的特权转变为普通市民也能够实现的事。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采用“上图下文”版式,催生出“看画读史”的平民阅读模式;到明代嘉兴项氏“天籁阁”的藏书目录显示,37%的购书者为市井商贾;再到清代徽商江春创建的“秋声馆”,将三万卷藏书向盐工开放。知识平权和知识的广泛传播,有力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确保社会进步始终沿着文明的轴心稳步前行。
基于历史实践,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当社会群体中的阅读人口突破15%临界值时,社会创新力将会呈现指数级增长,这足以体现全民阅读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作用。时代呼唤阅读,人民需要阅读。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已达82.1%,阅读正逐渐成为国民最普遍的生活状态。全民阅读还需要便捷普惠的空间,全国各地3248个公共图书馆编织形成了公众阅读网络,“处处皆可读”已成为现代文明的社会场景。
有效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知识的“外溢效应”,才能持续培育社会创新基因。只有坚持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协同发力,才能加快构建全民深度阅读的“社会大脑”。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