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地图呈现历史上我国山川水势、城镇聚落、行政区划、水陆交通等状况,反映先民空间的感知及相应表达方式的变迁,承载丰富的历史信息。
由于种种原因,流失海外的中国古旧地图甚多,其中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收藏最多。哈佛大学图书馆作为海外汉学研究重镇,其收藏的中国古旧地图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在全世界的大学图书馆中首屈一指。
复旦大学中国古籍保护研究院陈熙博士所著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中国古旧地图提要》(以下简称《提要》)通过实地查阅,对哈佛大学下属的燕京图书馆、地图馆等70余座图书馆所藏的1949年以前的与中国相关古旧地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对哈佛的馆藏情况作了完整的披露。
从数量来看,哈佛全校馆藏地图32284幅/册,其中地图馆22628幅/册,占70.09%;燕京图书馆9246幅/册,占28.64%;其他馆861/册,占2.67%。所收集整理的中国古旧地图既包括中文舆图,也包括西方出版的与中国相关的地图。这些地图涉及的语种多样,其中以中文居多,占41.21%;其次为英文,占36.78%;再次为日文,占21.18%;其他的还有法文、荷兰文、德文、拉丁文、俄文、意大利文等。从成图时间来看,76.05%的地图成图于20世纪上半期,即1900—1949年。这一时期,现代制图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出版了大量的现代地图,其次为19世纪的地图,占总数的13.86%,18世纪的地图占5.90%,17世纪及以前占3.45%。时任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先生曾表示,这是第一次摸清了哈佛中国古旧地图收藏的家底。
中国古代称地图为舆图,其发展自成体系,在制图理念、技术、形态、目的等诸多方面都与西方地图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传统舆图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人对世界的观念和认知。而早期西文中国地图绘制精度的逐步提高,则体现了历史时期西方人对中国地理认识水平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对中国沿海和内地测绘的不断深入,所绘制的中国地图的精度也越来越高。
陈熙将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古旧地图分为行政区划图、军事战争图、城市地图、河道海岸图、地形图、交通邮政图以及其他专题图等7类。“其他专题图”细分为“宗教地图”“人口地图”“工商业地图”“语言地图”“古迹地图”“历史地图”“探险地图”“气象地图”“物产地图”和“农业地图”等10个小类,各类之间参考中图分类法进行排序。如此编排,不仅实现对古地图广覆盖,而且严谨细致,即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又保持传统知识脉络,为学术研究与文献检索提供精准导航。
在细致编目的基础上,陈熙逐一为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古旧地图编撰提要,内容包括图名项、出版信息项、主要内容、外观信息、馆藏地索书号等,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古旧地图相关的历史背景与研究价值。
在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古旧地图诸类地图中,陈熙特别强调军用地图“是一座尚待发掘的宝藏”。军用地图不仅在数量上占总数的近70%,而且在技术上采用西方现代测绘方法,其所载信息具有较高的测绘精度和可信度。为满足行军作战需要,这些军用地图往往详细标注了各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状况、水文条件、城镇村庄、军事设施、交通状况等,内容十分翔实。这些信息对于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古旧地图的整理范式来看,《提要》的突出贡献在于构建了“分层分类”的系统整理框架,为海外散佚古旧地图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从历史地理研究的应用价值来看,《提要》整理的哈佛藏图为多个研究领域提供了新证与视角,展现了海外藏图的独特优势。
近代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日益重视地图史料与海外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提要》契合这一趋势,彰显学术前沿,且在条目编排、内容提要等方面颇有创新。由于客观原因,《提要》未有地图影像,主要以提要为主,似有美中不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提要的方式对古旧地图进行收集整理,方便读者按图索骥,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除了北美以外,欧洲、日本等地也收藏大量的古旧地图,如法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在东洋文库、国立公文书馆、东京大学图书馆等公立机构收藏颇丰,在民间亦遗存颇多,若能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将对传承中华古旧地图发挥极大作用。
近年以来,数字人文正在以一种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重塑传统人文社科研究,该技术已经在方志、文集、档案、民间文献等文献史料得到较为广泛应用,但许多古旧地图尚未得以应用。陈熙提出“迫切需要能高效、准确地将纸质文本信息提取为电子图层信息的相关技术,以实现对军事地图的数字化转化”。该观点颇有见地,不仅有助于深入利用哈佛大学所藏的军事地图,也有助于高效利用世界各地收藏的古旧地图,进而开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宝藏。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要深入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提要》呼应了国家民族的时代要求。该书不仅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工具书,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对推进中国历史地理学、地图学以及其他众多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