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纸短,两岸情长。这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岸家书》,家书样式装帧的独特书封,仿佛在邀请读者沉浸式感受书中那些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的两岸故事。
《两岸家书》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从馆藏3000多件两岸家书以及文献中,采录其中22组编撰付梓。这些家书的作者,有的往来于两岸,与台湾渊源颇深;有的身世浮沉,在不同时代背井离乡。临危受命的钦差大臣、春愁难遣的史学家、肩负使命的学者、惨遭杀害的革命烈士、望断海峡的“活寡妇”……书写者可谓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家书内容皆以小家庭的悲欢离合,映照出大时代的起伏变迁。两岸家书,无疑是两岸历史文献中极为特别的一种。
修齐治平、兴亡有责。两岸家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琐碎、幽微,又鲜活、深远。透过墨迹氤氲的古旧信笺,能读到夫妇间的深切思恋、挚友的遣怀寄情、父辈的言传身教,也能读到对原乡故土的孺慕之殷、对飘摇时局的悲愤郁闷、对家国命运的奔走求索。个体的离愁别绪在时代深处悄然无声,只在被翻阅和记取的当下,与历史嗡然共鸣。
除了厚重的历史感,轻盈流畅的可读性是《两岸家书》的另一个亮点。“轻”与“重”的平衡转换,得益于“家书里的故事”与“家书背后的故事”相互依存的编撰逻辑。以作者书写的当下为切入点,编者围绕人物经历拓展铺陈,以线性叙事呈现近现代以来,两岸间的个体、家庭、民族与国家前途命运的交织融合,这是一种诚恳且有价值的文本挖掘。
从纵向视角来看,《两岸家书》所呈现的家书故事,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分别为“筚路蓝缕”“春愁难遣”“云程发轫”“咫尺天涯”和“血浓于水”。其清晰的时间脉络,能让读者透过家书这一载体,体悟到人与故土之间的紧密联结,以及时代背景与两岸关系的变迁。譬如,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他在1910年写给妹夫的家书中,言及“兄自割台之后,挈眷内渡,寄居厦岛,颠沛龙溪县因寄籍焉”,即在此列。
从横向视角而言,《两岸家书》所讲述的家书背后的故事,蕴含着不同层面的文化意义,承载着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情感、情怀与情义。
第一重文化意义是纸短情长的史料价值。《两岸家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其具备原始性与真实性。私人通信作为一手资料,巨细靡遗地记录着最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堪为官方史料补遗。譬如沈葆桢在巡台家书中,言及抵台之后目睹“沧海桑田,所谓鹿耳门者,今无港矣”,侧面印证了台湾南部港口变迁。东山岛的两岸家书,除了饱含乡愁之外,还有“人气可鼓而不可泄,勤于工作,俭以求学,免得一生蹉跎变成空”的人生领悟。
第二重文化意义是历史镜像中的个体命运。《两岸家书》并无宏大叙事,书中记录的家长里短,读者隔着漫长的时光回望时,无一不体现命运的复杂况味。譬如台湾光复后致力民族复兴、投身筹设台湾省编译馆的许寿裳,遇不测风云,壮志难酬,令人扼腕;台湾省籍老兵詹前芳,起义后加入解放军屡立战功,四十载后终于等到两岸交往解禁,得以返回故乡落叶归根。
第三重文化意义是情感纽带下的家国情怀。正如编者所言,家书之所以动人,在于其承载着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情感。《两岸家书》中收录的动人篇章比比皆是。譬如陈臻超1991年写给二弟的家书,开篇即感喟“父爱、母爱是天地间挚爱,无法描述于万一”;心系祖国的台胞林硕卿,生前常向儿女提及“台湾和大陆是一家人,天下父母心,哪一个父母没有思念自己的儿女……”正所谓家国同构,情同此理。
第四重文化意义是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两岸家书》不仅见证了两岸的亲情、爱情、乡情,也记录了两岸文化薪火相传的代际接力。譬如连横先生以家书为纽带,将耕读传家与救亡图存细密交融,让子孙后辈谨记“一笔一画皆关文脉存续,如失此间法度,则华夏文化尽成绝响”;谢清源家族不忘“在台湾,咱们有亲人”的祖辈嘱托,经历四代不懈寻亲,两岸澄江谢氏最终圆梦了愿。
普通人的际遇,宛如平凡的沙砾,被时代的浪潮跌宕冲刷,在锥心的痛苦与思念中,磨砺成珠。在一个又一个的家书故事中,我们看到两岸共有的中华文化传统价值闪烁着亮光,支撑着相隔海峡的骨肉天亲,在民族危亡、风高浪急的不同历史环境下,互通音讯、慰藉亲情、彼此信赖。即便在两岸隔绝的岁月里,他们依然心怀期待、情系故土。《两岸家书》让我们确信,小小家书是“两岸一家亲”的有力佐证,更是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以情促融”的黏合剂。
诚然,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笔墨写就、封缄寄出的家书,几乎看不到了。往昔的山长水远,如今已变成一键相连。然而,时代所改变的,只是家书的形式和载体,其内核始终未变,那就是血脉之情、家国之义。因此,《两岸家书》的出版适逢其时,带领我们重回书中主人公的人生场景,重拾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重温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