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泉州工艺美术合作社举办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暨“传匠心创未来”陶瓷作品联展令人耳目一新。这场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当千年窑火与爱国情怀相遇,泥和火的艺术与民族精神相融,我们见证了爱国主义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们心灵。
艺术无国界,但艺术有信仰、有底色。爱国就是艺术最深沉的底色。本次展览汇聚的陶瓷作品囊括了福建籍卫国戍边青年战士陈祥榕、长津湖“冰雕连”、红军过雪山、红色少年连等主题,创作者或用雄浑笔触重现历史场景,或凭细腻刻画描摹英雄形象,或借寓意创作寄寓美好未来,将对革命英烈的缅怀、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对新时代的讴歌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表达出了信仰的力量,通过小物件展现大事件,将宏大叙事浓缩于方寸之间。
艺术不是曲高和寡,同样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德化陶瓷烧制技艺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基因,当冰冷的瓷土与红色题材相遇,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烧制,便被赋予了炙热的情感,迸发出惊人的感染力。今天,陶瓷艺术让爱国情怀“可观可感”,它的力量在于跨越时空、直抵人心,正如一些观众所言:“站在作品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观众通过视觉、想象与历史隔空对话,远比文字和口号更加有说服力。
不同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艺术展览通过审美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它不是单向传递,而是鼓励观众在与作品的对话中自主建构意义。在现场,我们看到中老年观众凝视作品陷入沉思,年轻人在搜索引擎里查阅背景资料,也有孩童拉着父母不停追问故事,更有老师带着学生现场教学——这种全龄覆盖的广泛共鸣,是任何课堂讲座都难以企及的。
当爱国情怀通过艺术之美融入生活日常,那么“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就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每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这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式,正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所需要的创新路径。期待未来有更多艺术门类加入这一行列,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更加可感、可亲、可近、可共鸣的文化体验,让爱国的种子在审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精神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