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何以“闽在海中”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10 理论周刊·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陈鸿儒

跨越千年,《山海经》“闽在海中”的记载依然耐人寻味。这四个字,闽人在自我认知时需温故知新,世人在了解福建时需深长思之。昔日的描述在时光不断流转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化作撞击心灵的叩问:何以“闽在海中”?由作家陈子铭著、福建画报社编的福建海洋文化读本《向海》,正是以图文并茂与中英双语的形式试图贯通过去、现在、未来回应这一历史性叩问的精心创构、倾情呈现。

海的气息,总是氤氲在陈子铭的一次次文学创作中。从2012年《大海商》,到2015年《历史转折时期的漳州月港》、2019年从丝路视角创作的《漳州传》,再到2022年复原下南洋“番客”侨批故事的《梦里家山》,无不是他对魂牵梦绕中的闽之“海”的品读与回味、综观与沉思。某种意义上,这十多年来以海为主题的创作如百川归流汇入了这本《向海》。

闽在海中,是故事起点,也是逻辑起点。俯仰千年,闽人“前赴后继,追随大自然牵引的步伐,创造不朽的荣耀,领略海洋的无常与生命的盛大”。闽人与海的故事既荡气回肠又顺理成章,彰显着闽人以海为家、与海为友的视界与气象、创造与智慧。

《向海》上篇从历史经验畅谈闽人向海而生的视界与气象。书一开篇就带我们插上巨翅,翔于高空,饱览闽人的海洋地理空间,“山海交响,平野花开,福建像一个巨大能量场,穿越古今,岁月奔腾,生生不息”。闽地先民以海为田、以舟为车,锻造了冒险与开放的精神状态,勾画了福建文化的海洋底色。用水密隔舱技术制作的福船,是“闽人的海洋雄心、岁月荣耀”。大航海时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外交使船主要是福船,西方航海人最初遇见的中国船亦是福船。接续福船荣光,马尾船政在1866年后百多年中国史上打下深深烙印。在闽人持续向海的过程中,演绎千年轮回,福州、泉州、漳州与厦门如同接力般相继拥有传奇港口的梦想与荣耀。在中华文明长河中,海洋福建的身影无比清晰。

《向海》下篇在百年变局中透视闽人向海图强的创造与智慧。福建以海为途,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现代通衢:港口衔接陆海,桥梁飞架两岸,高铁傍海而行,沿海大通道串联起经济与风景,海底隧道潜行其间,共同撑起一片立体互联的蓝色动脉。向海而兴,闽人奋力逐梦深蓝,推动海洋养殖、远洋渔业、临港产业与清洁能源协调发展,奏响传统渔歌与现代科技的交响。这片海上家园,岛屿星罗、湿地绵延,火山地貌雄奇壮丽,更孕育出深厚海洋文化遗产,与现代滨海城市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自然与人文、传承与创新交融的生动画卷。

“海上家园”是《向海》下篇第三节主标题,这是故事归结、逻辑终点。《向海》笔触伸及海洋概念所有层级——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社会以及海洋文化,核心意象、最深处向往就是“海上家园”——这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还是生产生活中的,更是精神世界中的。这是对“何以‘闽在海中’”的最精练回答。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曾在《历史哲学》一书中对人类的航海行为毫不吝赞美之词:“船——这个海上的天鹅,它以敏捷而巧妙的动作,破浪而前,凌波以行——这一种工具的发明,是人类胆力和理智最大的光荣。”但就在这句话之后,他立即作了如下评断:“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向海》全书说明,黑格尔对中国的上述评论完全无视历史事实,展现的是“傲慢与偏见”。显见,《向海》一以贯之地洋溢着中国海洋文明自觉与自信。

《向海》也以“海上家园”为核心概念或直接或间接地道出了福建海洋文明的前世今生给人的珍贵启示。

一是向海的历史自觉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蓬勃的“向海”过程。第一次是唐宋元时期,上下齐心,正向向海;第二次是明清时期,姿态被动,曲折向海;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自觉自信,充分向海。这个历史长程昭示,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向海还是不向海,这是一个问题。《向海》以其书名对此作了斩钉截铁的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的命运与海洋休戚相关,与海同生共荣,要努力塑造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海洋生态文明。

二是“和”的智慧与“家”的情怀。百姓常说“家和万事兴”。儒家元典《中庸》倡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的智慧与“家”的情怀在中国源远流长,讲的是承认差异、彼此尊重、温暖相守、协调并进、生生不息,融入海洋文化之中,即是“海上家园”。《向海》以“慈悲”概括妈祖文化,以“忠勇”概括关帝信仰,以“儒释道世俗化”概括开漳圣王信仰,并揭示福建沿海这些信仰的本质:“信仰的背后,是闽地百姓与海洋的宏大的对话。”这场宏大的对话被凝练为“海上家园”四个字。

三是投身创造的勇气。大海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在向海的进程中,具有最大确定性的就是人投身创造的勇气。创造是从无定形到定形、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从独木舟到福船,再到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万年青”号;从传统捕捞到近海养殖,再到海上智慧牧场……闽人在向海创造中尽显勇气、踏出新路。

闽人舒婷在《致大海》中写道:“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美/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读《向海》,你可以看到大海的日出、大海的夕阳,更可以看到闽人向海的壮丽史诗与深邃哲思。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