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闽在海中”的古老记载,勾勒出八闽大地枕海而居、与潮共生之人文图景。清代福州学者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正是从烟火人间落笔,以鳞介之微印证山海之宏。该书详录闽地渔盐生计、海产百态,将缥缈传说锚定于赶海人的舟楫之间,让“闽在海中”由上古遐想蜕变为民生实录。
“海错”源自《尚书·禹贡》“海物惟错”之典,取其错综繁盛、品类纷纭之意;“百一”则寓摭采精要,未敢穷尽之敬。全书凡五卷,纲举目张,分列渔、鱼、介、壳石、虫、盐、海菜七目,复附海鸟、海兽、海草诸类,所载凡三百余物种,兼述渔法之利、海产之用。郭柏苍秉笔田野,以实地察访为据,摹写闽海风物:从丁香鱼“微黄绿眼红腹者胜”的品鉴要诀,到海蜇入药食用的悠久传统,乃至闽盐“埕坎晒法”的技术革新。全编以类相从,考据精审,声情并茂,文献与实证交相辉映,织就一幅清代闽人与海共生的全景长卷。
郭柏苍(1815—1890年),晚清福州硕彦,生平致力于乡邦文献的辑佚考订,著有《竹间十日话》《闽产录异》《乌石山志》《闽会水利故》等多部聚焦闽地风物的作品。在《海错百一录》之前,已有屠本畯《闽中海错疏》、王世懋《闽部疏》等博物志书。然郭氏不踵前人,别具只眼,潜心著述《海错百一录》。1886年,71岁的郭柏苍在福州光禄坊晚年居所“柳湄小榭”,为《海错百一录》亲撰自序,讲述考索海错、辨正故籍的深心。
身处海疆多事、世局板荡的晚清,郭柏苍拒斥书斋空谈,躬身踏勘沿海渔村。目睹海物之名渐湮,风土之言日替,遂发愤蒐采,广咨父老,以老渔所闻参诸典籍,证以目验,务求信而有征。“王世懋《闽部疏》、屠本畯《海错疏》,非闽人,又焉能尽通闽产?且讲求笔法,俚鄙之言,不入捃摭,故其为书亦复有限。”于是,他刻意求真,不避浅俗,凡海错之名、渔谚之语、乡谈之称,靡不毕载;更于闽中遗闻、土俗方言中尽力搜罗发掘,务使本书深具闽地风骨。既匡前人之谬,复存濒佚之知,于海产之学与文献考订,皆有裨补。
相较明代《闽中海错疏》开篇即列鱼种、清代《记海错》始于物种描写,郭柏苍则凸显“渔”为海洋知识枢纽。首卷《记渔》即打破“先物后人”惯例,详述各种渔具、渔法、渔谚等,将人类海洋活动作为认知起点,构建“人—海互动”的底层框架。“洋山鱼能鸣,网师以长竹筒插水听之,闻其鸣则下网”状写渔人凭声辨位、以筒听渊的技巧。“殽缉者多,单得,乃受气之偏,非不比不行也”,援引渔翁目验之实,修正比目鱼行必成双的传统认知。“四月至,渔人设网候之,听水中有声,则鱼至矣,有一次、二次、三次乃止”则精述渔民察水听声、循时守候之能。存活态经验,于浅近见精微。
《海错百一录》的地方特色,深植于闽台海域的物产肌理与民情风土,其记述不仅摹写海族本真,更堪称闽地食俗民风的生动写照。书中对海产的命名,尤重存录闽语真声,务使乡音不坠。如福州、兴化称“蛎房”为“蛎葡”,与《本草》“蚝莆”的记载互证,尽显方言与典籍的交融;连江呼“海月”为“蛎盘”,长乐称其“鸭卵片”,粤人谓之“膏药盘”。一物而多名,随地而异称,不仅勾勒出闽粤沿海的地域分野,也凝结着民间察形会意、取象比类之生活智慧。
在饮食实践的记录上,书中细致铺陈闽地独有的海产烹制之法:“?生”(梭子蟹)需细切后以薄盐、膏粱打底,临食加姜葱香油等调味;“蛎饼”以黄豆米浆裹生蛎油炸而成;“腌蛎”则选冬至前后之蛎,以椒盐炒豆腌藏过夏发而食之。每一种吃法皆紧扣闽地气候与食材特性。对海产习性与地域分布的记载更具实证价值,如指明兴化迎仙桥、惠安万安桥的咸淡水交汇处,牡蛎结于桥石却味逊于冬;连江竿塘所产的?(签贝)肥美独特,其壳烧灰洁白如雪,成为当地营造墓圹的实材。
郭柏苍在介绍丁香鱼时,特录“榕城呼童子之无用者为丁香鲄,言其越大越不值钱也”一语。这堪称书中地域特色的精妙注脚。借丁香鱼“越小越鲜、越大越失味”的特性,喻指“童子无用者”,既契合闽人日常经验,又凝练一方俗谚之神髓。勾连饮食之道与人情世故,让鱼鲜之味与俚言之趣浑然相融。片语之间,榕城坊巷间口耳相传的百姓日用智慧跃然纸上。后人得以聆听彼时市井之声,触摸彼地风俗之温。
《海错百一录》更以闽中典籍为重要依托,通过对《三山志》《闽书》《八闽通志》等文献的精准引证与深度勾连,让海产知识的记录植根于八闽文献的沃壤。书中论及海族形性,多以乡邦旧典为考据根基:谈“蛤蜊”功效,取《三山志》“蛤蜊止消渴,开胃气,解酒毒,以莱菔煮之,则其柱易脱”之论,既彰显其食疗之功,也传承烹调妙法,延续闽人识海用海之智;记“赤脚”(拥剑蟹),引《八闽通志》“拥剑螯大小不侔,以大者斗,小者食。一名执火,以其螯赤故也”,补其生态习性与民间别称,让一鳞一介皆有出处,寸丝寸缕俱见文脉。
此类引经据典,并非摭拾成章,而是以躬行实察为根柢,与文献互参互证,融通化合。如引《本草》“晋安人呼(蛎房)为蚝莆”后,郭柏苍补注:“蛎房黏海石,磈礧相连,其利如蛎,其密如房,故名蛎房。”以实地见闻印证典籍记载的方言差异。
郭柏苍钩稽海错,融方言、食俗、典籍与实察于一体,是对闽地海洋文脉的系统梳理与薪火传承。其匠心独运,构建“闽海物产—闽人观察—闽地典籍”的认知体系,让《海错百一录》成为集文献菁华、显一方风土的海洋知识集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