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福建日报

加快发展面向“十五五”的福建生产性服务业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09 理论周刊·求是       上一篇    下一篇

□郭真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今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当前,我省不仅处于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突破期。面向“十五五”,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我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更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重大任务。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各类经营主体的生产活动提供服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有利于推动现代经济高质量增长,也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十四五”以来,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营收规模保持增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集聚带动效应凸显。同时,仍存在制约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一是“集聚融合”效应不强,产业能级亟须提升。目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呈现小散弱格局,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比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待提升,难以完全适应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二是“平台支撑”作用不明显,科技赋能亟待加力。尽管已建成一批科创平台、孵化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但部分平台存在功能重叠、服务能力偏弱、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尤其在知识产权服务、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关键环节,尚未形成高效协同、支撑有力的平台服务体系。三是“要素保证”强度不够,发展环境仍需优化。软件信息、科技研发等高端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金融+科技”等复合型、领军型人才较为稀缺。工业设计等大部分领域未全面纳入常规统计,导致产业发展底数不清,影响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四是“内外协调”开放不足,高水平开放尚需拓展。省内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差距显著,山海产业协作多集中于传统领域,在研发联合、金融创新、数据联通等高端服务领域合作不足。部分行业仍存在隐性准入壁垒,制约了统一开放服务市场的形成。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我省制造业能跳多高、能走多远。因此,“十五五”时期,必须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福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强化融合赋能,打造耦合优势。

一是加强领军企业培育。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清单,在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做强龙头企业、培育链主企业。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促进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二是打造示范标杆载体。依托各类园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两业融合”高端产业集群,对现有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或平台进行提质升级,争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推动物流园区、专业市场、高校周边区域服务资源整合,形成若干规模突出、协同高效的服务业功能区和特色基地。三是培育融合型经营主体。鼓励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服务优势,设立独立核算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利用数据和技术优势反向赋能制造端,推动定制化生产、柔性化供应链和体验式消费深度融合。

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增长点。

一是激活数字新动能。依托“数字福建”优势,建设区域和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搭建“两业融合”企业交流会、行业协会平台、示范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企业高效协同,降低产业融通成本。二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打造区域性生产性服务高地,引导其他城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核心增长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研发设计领域“卡脖子”技术。三是培育平台经济生态体系。支持发展纺织鞋服云、装备制造云等垂直行业云平台,提供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设备共享等集成服务。鼓励平台型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优化发展环境,夯实支撑基础。

一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资质、标准、认证等隐性壁垒。完善资金、土地、能耗、排放等要素保障政策,对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提升产业监测精准性。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基金联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产性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针对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轻资产企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创新人才引育机制。迭代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开设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动省内高校优化调整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政策,支持优秀人才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

深化开放协同,提升开放能级。

一是建设国际服务枢纽。提升厦门国际航运中心、福州国际深水大港能级,拓展高端航运、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服务。依托自贸试验区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路径,发展离岸研发设计、跨境数据服务等新业态。二是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吸引高端服务资源入闽。深化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物流、金融、数据、人才等要素市场共建共享。三是畅通区域服务循环。在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领域探索与台港澳地区资格互认、标准互通、市场共享。支持企业依托海外仓、跨境电商平台等拓展国际市场,推动设计、咨询、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出海。培育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推动数字服务行业扩大开放。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